課程簡介
仲弓問夫子如何行仁,孔子給出了相當了不起的答案,「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兩句話充分顯示了仲弓的德行與孔子對弟子的期許。除了「敬」與「恕」,以孝經營和諧的氣氛也是成就仁心事業的方法;然而光是在家行孝悌就能讓社會和諧嗎?其實關鍵在於心態,究竟用何種心態來行孝,才能達到天下和諧的狀態,從本章或許可以讓我們略知一二。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顏淵篇第十二 第二章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大賓,大祭,大意是說,出門與人相晤,猶如接見大賓,使用民力猶如承奉大祭。見大賓必須敬,承大祭必須誠,誠與敬即可為仁。阮元揅經室集說:「此章大賓大祭專指天子而言。」皇疏引范甯說:「大賓,君臣嘉會也。大祭,國祭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字當加字講,凡是自己不願接受的事情,不要加於他人之身。舉此一條,可以類推一切。這是恕道,能行恕道,即可為仁。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就是無論在那裡做事都不使人抱怨。如果不仁,便辦不到。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晉、臼季說:「臣聞之,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管子小問篇引語說:「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由此可知,孔子所說「出門如見大賓」兩句是引用古時成語,「己所不欲」兩句也是引用成語,至於「在邦無怨」兩句是否古語,則不得而知。但就前二條而論,可見孔子說話猶以古訓為依據,何況普通學者,言論怎能不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