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01.孔門中的人才第106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人才要到孔門找

      本章是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後所發生對話,孟武伯是魯國的權貴,孟懿子的後代,雖然本身是無道而平庸,但也知道人才的重要,於是他去孔門找,魯國三家大夫內心都很佩服孔子,只因私心而不能重用孔子而已,所以「德不孤,必有鄰」真的是如此。

 

二、孟武伯的提問錯誤

      孟武伯想要找人才,但他問的是「仁」,仁者具有公心,任重而道遠,這樣的人不會僭越禮制、不會欺壓魯君,不可能贊成魯國三家大夫的專權囂張,所以孟武伯的問題可以說是問錯了,既然問得不得其要,孔子也就回答不知道,希望他能夠把問題釐清。從後文孔子的回答可知,孟武伯想問的是諸弟子的能力與專長,不是仁心,仁雖然包括能力,可是有能力不一定有仁心。

 

三、三位弟子的長才

      子路小孔子九歲,有軍事長才。能派出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在古代已經是大國才有的實力。「賦」是稅收,稅收決定能養多少軍力,所以「治其賦」就是治軍的意思,特別要能統合後勤,子路就有這種長才,例如漢初三傑為何以蕭何的功勞最大?他負責的就是後勤,打仗是打後勤,子路有治軍統合後勤的能耐,可是若論仁心,他不一定能達到,這是孔子對他的評價。

      冉求小孔子二十九歲,是內政、財政之才,有一千戶人口的縣城(國家),或者能派出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孔子說冉求大概可以在那裡擔任家宰吧,語氣雖然謙虛,但其實是對冉求能力的肯定。冉求並不是不如子路,大夫之家的家宰,也要很有能力,比如魯國的執政大夫是季孫大夫,他操控了魯國的國政,在他的家擔任家宰,要懂得如何治理軍事、財政、內政,簡直就是辦政治的大才,所以不是說從兵車多寡、國家大小來分弟子們的高下。

      公西赤字子華,小孔子四十二歲,他是外交長才,他能穿著禮服,代表國君或大夫與賓客交談,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發表外交的辭令,要通達外國國情,要通達本國內政,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此外,孔子過世以後,到底要用什麼禮儀來祭祀孔子?當時是由子貢在後面主持,在前面負責禮儀的人就是公西華,他用虞夏商周四代的禮來祭孔子,也可見公西華對禮的通達。〈先進篇〉中,公西華說他的志願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擔任宗廟祭祀或小型會同的儐相,孔子說公西赤如果當小儐相,那誰能當大呢?

      諸弟子都很有能力,可是孔子都不輕意許可他們具有仁心,如果能以仁心來運用他們的能力,那真是如虎添翼。


四、不承許弟子有仁心,不是在否定弟子

      孔子培養弟子,不但培養仁心還培養能力,能力都是要為仁心來服務,仁心是全德不容易成就,所以孔子不輕意承許,這是要弟子們多多的努力,而不是否定他們不夠格、不夠料。

 

 

公冶長篇第八白話解釋

【經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字詞解釋】

 

乘:ㄕㄥˋ,兵車。

 

【白話解釋】

      子路、冉求前已介紹過。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歲。

      魯國大夫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可以稱得上仁嗎?孔子回答不清楚,蓋仁道至大,可以統攬諸行,如孝、弟、忠、恕、信、義等,故孔子不輕易許人以仁。孟武伯不滿足,故再問子路具有什麼樣的能力?孔子回答說:子路這個人,可以使他主持大國的軍政,但不知其仁,亦即未具仁道。孟武伯又問冉求之仁如何?孔子回答:冉求這個人,可以作一千戶人家的縣邑宰,或作擁有百輛兵車的卿大夫之家宰,至於他是否具備仁道就不知道了。孟武伯又問公西華之仁如何?孔子回答:公西赤這個人,當他穿著禮服,繫著大帶,能在朝與外國賓客言語應對,至於他是否具備仁道,我就不知道了。

      以上三弟子皆有可使之才,子路軍事,冉求政治,公西華外交,然孔子皆答以不知其仁,可見仁是最難修養的內涵,故不輕易以仁德讚許諸弟子及任何人。

 

【章旨】

      此章明仁之難也。

 

 

《論語講要》原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孔子答曰不知。意為不清楚。蓋問之不得其要也。武伯意有未愜,故再問。孔子答曰:由,可使治理大國兵賦,不知其仁。又問冉求之仁何如。子曰:求,可使為卿大夫之家臣,不知其仁。又問公西華之仁何如。子曰:赤,可使在朝與外國賓客言,不知其仁。三弟子皆有可使之才,子路軍事,冉求政治,公西華外交。

      孔安國注:「賦,兵賦也。千室之邑,卿大夫之邑也。卿大夫稱家。諸侯千乘,卿大夫故曰百乘也。宰,家臣。」

      孟武伯問由、求、赤三弟子仁,孔子答以不知者,劉氏正義引程瑤田論學小記說:「夫仁至重而至難者也。故曰仁以為己任,任之重也。死而後已,道之遠也。如自以為及是,未死而先已,聖人之所不許也。…… 故有問人之仁於夫子者,則皆曰未知。蓋曰吾未知其及焉否也。」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