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07.知行合一的人第112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子路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

      講到子路,便會聯想到他的剛強,但剛除了「無欲」外,還包括對所學能夠勇悍地去實踐,離開對世俗的追逐,離開懦弱的個性。本章「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又聞」,可見學習由聽聞而來,子路聽聞便急於實踐,知行合一。「知」透過行,包括思辨和實踐、歷事練心,如此才會對所聽聞的內涵有所領悟,否則莫衷一是,入世的時候沒有中心思想,沒辦法面對時代的衝擊。

 

二、子路「未之能行,唯恐又聞」的學習法

      一般人都是還沒消化舊的就學新的,或是聽了不會去做,做也不會很努力,所以往往因循度日、囫圇吞棗。而子路是先消化舊的再學新的,按部就班,成為升堂弟子。

      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有些人是多聽多聞後對道理有多面向的通達,子路這種聽了立刻去實踐的學習法也不錯。學習厲害的人固然可以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但是實踐又另當別論。《禮記‧雜記》說沒有聽的害怕沒聽到,聽了以後害怕沒有認真學,認真學了以後又害怕沒實踐。子路就是這樣的學習者。

 

三、本章的不同解釋

      另一種講法把「子路有聞」解釋為有聲望,「未之能行」解釋為子路認為不祥,莊子說「名者,實之賓也」,實是主,名是實的賓,有名無實會招致災難。雪廬老人也說,名是一種財富,多了反而是不祥的徵兆。聲望高時要讓自己符合事實,所以害怕聲望又再加上來,而自己沒有這種能耐,此說也可以當成一家參考。

      還有一說解釋「子路有聞」指子路承諾事情以後,「未之能行,唯恐又聞」,唯恐又去承諾,因為子路「無宿諾」,此注解固然符合子路的個性,可是與本章不符,如若是此解法,經文應該是「子路有諾,未之能行,唯恐又諾」。

      聞包括跟從良師益友,用正確的教材,聽聞後進行思辨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產生覺受,這樣的聞包含聞思修,是非常完整的聞。

      孔子講課學生聽聞,孔子講課中包括講道理,包括對道理的形象描述,包括他的實踐法、成效,還包括他導歸出的性與天道,這樣的聞不是普通的聞,實踐起來不是普通的行,不但能趨吉避凶,還可以帶來很多福報,在生死上得到真正的解脫,那才是真正的「有聞」。

 

 

公冶長篇第十四白話解釋

【經文】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字詞解釋】

有:ㄧㄡˋ,又。

 

【白話解釋】

      子路求學,聽聞而後能行動,不管聽聞是來自於師,或來自於朋友,當聞得某一種學問時,必立即實行。如果尚未實行,唯恐又聽聞其他學問。

      子路求學貴在實踐,故能得到升堂地位,成就大賢。論語中記孔子弟子行事,唯此一章。由於子路如此性格,得諸弟子們的佩服,故特紀錄之。「唯恐」二字敘述子路的用心,亦見孔門善於形容人的賢德。

 

【章旨】

      此章言子路之志也,即子路勇於力行,且恐有虛名。

 

 

《論語講要》原文

      聞字有二解。唯恐有聞之有,通又。孔安國曰:「前所聞未及行,故恐後有聞,不得並行也。」此聞字作動詞解。包慎言溫故錄:「聞讀若聲聞之聞,韓愈名箴云,勿病無聞,病其曄曄,昔者子路唯恐有聞,赫然千載,德譽愈尊。」此聞字作名詞解,謂子路恐有虛名。此說亦有助於修養,可參考。今從前義。謂子路求學,聞而能行。子路有聞,聞於師,或聞於朋友,聞得某一種學問,立即實行。如果尚未實行,唯恐又聞其他學問。李二曲四書反身錄:「未行而恐有聞,子路急行之心,真是惟日不足,所以得到升堂地位。吾人平日非無所聞,往往徒聞而未曾見諸行,即行而未必如是之急,玩愒因循,孤負時日。讀至此,不覺忸怩。」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