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41.學習的三個層次第146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知之」到「好之」到「樂之」三層次

      學從知開始,不光表面的知,還要配合內心的覺受。舉吃五穀為例,「知之」是知道此五穀可食,「好之」是知道他的營養而喜歡吃,「樂之」是吃完後的飽足感。同樣的,學問有三個層次,一是知道價值,二是好樂,三是得到的快樂,例如孔子在齊國聽聞韶樂,知道韶樂的好,好樂聽韶樂,最後樂在其中體會道理,三月不知肉味。

      「知之者」即知道此學問好,「好之者」是引發善法欲,「樂之者」是透過聞、思、修,透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而懂得快樂。「樂」比「好」殊勝,「好」比「知」殊勝,有層遞關係。

 

二、很多人「知之」卻未必進入「好之」、「樂之」的理由

      很多人都知道性命之學的重要,但忙於五欲六塵,忙於世俗事業,而沒辦法產生好樂,因為他好樂於憒鬧,好樂於親友的聚會,好樂於追求錢財,好樂於崇高的地位,如此「知」則無用,必須產生好樂,才會學進來,學進來才會有通達義理的快樂,技能也是如此,好比家庭主婦煮三餐,他知道這是經營家庭快樂氣氛最重要的方法,心態引發後「好之」、「樂之」,樂於煮三餐,並且樂於研發各式口味,樂於調色香味,像顏回就是「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果不經由好樂去求知,不探索其中的義理,永遠不會是真正的知,永遠在外圍,嚐不到法義帶來的真樂。

 

三、本章第二種解法

      本章也可以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來解釋。「知之者」是知道這個道理,「好之者」是喜好去推求其背後的意思,用正因、反因、側因來通達此道理,成立結論,成立對經義的了解。喜好就是驅動力,讓人學進去,愈學愈快樂,練出眼力、人情世故,練出人生的面面觀,能夠趨吉避凶,層層深入,在好樂當中才會有法喜的經營,如果沒有修習歡喜心,不知道善法的好,往往會覺得力不從心,遇到障礙或是被他人毀謗,就容易止步不前。

 

 

雍也篇第二十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字詞解釋】

好:ㄏㄠˋ。

 

【白話解釋】

      孔子說:求學的人,對於自己原來不知道的事情求而知之,尚不如已經知道道理,還想進一步知這個道理是如何成立的。已經知這個道理如何成立的人,又不如能涵泳其中得到法喜者。求學有了法喜,必然樂此不疲,無法放下。

 

【章旨】

      孔子教人為學之次序,應當由淺入深,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厚,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邃。樂之者,必有所成就。

 

 

《論語講要》原文

      包注:「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

      包氏此注可從。知好樂三字皆說求學之事。其他諸事可以類推。

      知之者,是指求學之人而言,原來不知之事,今求知之。知之,即是求知其然之謂。

      好之者,是已知其然,進而求知其所以然。

      樂之者,已知其所以然,是以樂之。皇疏:「樂,謂歡樂之也。」求學至於歡樂之境,則必樂此不疲,必然放不下。

      求學,由知之,而好之,而樂之,由淺入深。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厚,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邃。樂之,則必有成就。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