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44.山水給人的啟發第149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仁者為何樂山,知者為何樂水?

      山水可以怡情養性,可以讓人抒發情緒、思想得到解放,也可以讓人優游於其中,獲得心靈的安靜,山水對於仁者或智者,也有其相應之道。

      知者樂水,為什麼他喜歡水,會去效法水?流水不會停滯,象徵一個人不會呆版,不會死在框架中,他可以流動、可以潤澤,思維流暢,事理通達,遇到事情可以找到出路,比如密密麻麻的竹林,水都可以流過,具有這種不受阻礙的特性。

      仁者樂山,山不動搖,象徵一個有志於利他的人,不會被這些是非、厲害、得失所搖動,此人有清楚的目標,利養與恭敬無法引誘他,毀謗也不會打敗他。山林也是萬物的依靠,所以仁者也是一位能被依靠的對象。

      其實知者也樂山,所以本章孔子只是特別就某一方面說:「仁者樂山,知者樂水」。知者事理明白,能夠斷除煩惱,面對境界如如不動,就像山一樣;仁者也可以樂水,水能夠潤澤萬物,這是仁者的好樂

 

二、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動,是指知者一直在求進步,不斷往上走,不會停止。就像現在這個時代裡面,要有很多的新知,要有很多各領域的學問,必須要花時間來學,才有辦法進入這個時代,所以知者不會停留;仁者靜,是講無欲則剛的那一分,就算他做高官,有很多的利益,可是不為利益所動,因為他志在安民。所以以前王曾考試,從舉人、禮部會試,一直到殿試三場都第一,人家說,三場都第一,一生吃不完,王曾卻說某志不在溫飽,志在利益天下蒼生,這個人無欲,內心沒有追求名聞利養的擾動,所以心靜得下來。

      可是仁者也動,因為仁者他會想辦法去利益別人,在利益他人的事業上動;知者也靜,因為道理越通達的人越能安靜下來,眼前了然於胸,好比諸葛亮就是一個知者,胸有成竹的時候,才有那安定的形象。

 

三、知者樂,仁者壽

      知者法喜充滿、道理通達,他當然樂,而且他因為不斷學習,越來越有能力,越來越有可能達到目標,怎麼會不樂呢?仁者壽,仁者內心寧靜,氣脈是和平的,所以長壽。可是仁者也樂,因為他知足,知足常樂;知者也壽,內心法喜充滿所以壽。

      顏回是仁者又是知者,但為何短命呢?這就是說明跟飲食有關,跟生活環境有關,所以本章只是告訴我們,仁者有長壽的能力,但真正要得壽,還要重視養生,〈鄉黨第十〉就是在談養生之道,包括飲食、衛生還有內功,內功就是仁心上要加強。

 

四、仁與智的融合

      本章描述的形象,仁者智者都有,一個人能夠成為仁者,同時也要成為智者,兩者兼具是最好的。仁者要利益人,需要靠智慧幫忙,要靠智慧去疏通心靈;知者有時候也要靠仁心,就是要帶一點氣魄,具有利益人的使命感,才會努力去突破障礙,所以仁跟知有時候要相互配合。

 

 

雍也篇第二十三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字詞解釋】

樂:ㄧㄠˋ,喜好。

 

【白話解釋】

      孔子見山水的現象及其大作用,而抒發感想。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喜好水,因為有智慧的人樂意運用他的才智來治理世事,如同水之川流不息。有仁德的人喜好山,因為山安穩堅固,是萬民所瞻仰的,山不動而草木自然生長,萬物因此繁盛。有智慧的人每天都積極進取,所以是動態的,有仁德的人沒有貪慾,所以是靜態的。智者役用才智成功,所以快樂。仁者宏大無私、胸懷暢達,所以得長壽。

 

【章旨】

      本章先明智與仁的特性,其次明智與仁之作用,有特性必有作用。第三明智與仁的功效,有作用就會有功效。

 

 

《論語講要》原文

      劉氏正義:「竊以夫子此文論仁知,皆居位臨民之事。意樊遲時或出仕故也。」

      樊遲問知問仁,以資施政。知同智。孔子分別答復何謂知,何謂仁。

      「務民之義。」依劉氏正義解說。務,猶事。民之義,就是禮記禮運篇所說的人倫十義。禮運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敬鬼神而遠之。」敬鬼神,而又須疏遠鬼神。遠,讀去聲。之,指鬼神而言。禮記表記篇引孔子的話說,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劉氏正義說:「近人而忠,即是務民之義。」

      三代皆敬鬼神,而周家尊禮,更為重要。以禮敬而遠之,是敬而不侮慢。

      政治的要務,即以人倫十義化導民眾,教民敬鬼神以報德,然而不必凡事皆求鬼神。如述而篇說,孔子疾病,子路請禱。孔子曰:「丘之禱久矣。」不造惡事,所行皆善,無愧於天地神明,就是禱。如此,即是智慧。故云:「可謂知矣。」

      「仁者先難而後獲。」孔安國注:「先勞苦,而後得功。」皇疏:「范甯曰,艱難之事則為物先,獲功之事,而處物後。」

      此答樊遲問仁。孔子說,仁者先為其難,而得功則在其後。世間好事難成,仁者辦仁德之事,先忍耐其困難,一直做去,衝破種種難關,而後得其成果。此為難行而能行。禮記中庸篇說:「力行近乎仁。」故云:「可謂仁矣。」

三代皆敬鬼神,而周家尊禮,更為重要。以禮敬而遠之,是敬而不侮慢。

      政治的要務,即以人倫十義化導民眾,教民敬鬼神以報德,然而不必凡事皆求鬼神。如述而篇說,孔子疾病,子路請禱。孔子曰:「丘之禱久矣。」不造惡事,所行皆善,無愧於天地神明,就是禱。如此,即是智慧。故云:「可謂知矣。」

      「仁者先難而後獲。」孔安國注:「先勞苦,而後得功。」皇疏:「范甯曰,艱難之事則為物先,獲功之事,而處物後。」

      此答樊遲問仁。孔子說,仁者先為其難,而得功則在其後。世間好事難成,仁者辦仁德之事,先忍耐其困難,一直做去,衝破種種難關,而後得其成果。此為難行而能行。禮記中庸篇說:「力行近乎仁。」故云:「可謂仁矣。」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