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45.從霸道變公義再到仁道第150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本章說明國家真正的強盛之道

      周朝分封各國諸侯,齊國的開國國君是姜太公,魯國的開國國君是周公,因為周公要輔佐成王,所以他派兒子伯禽去魯國就封。姜太公到齊國後,五個月就回去周朝報告政績,展現齊國的盛況,而伯禽等到第三年以後才去報告政績。周公認為,雖然齊國回報得早,比魯國強盛,但是會比魯國先滅亡!後來當齊國姜姓被田姓取代時,魯國的姬姓家族還繼續統治著魯國,這就是周公看事情獨到之處。本章最能解釋,周公如何預料魯國比齊國更能綿延長久,究竟一個國家的國力該如何展現?真正的強盛之道在何處?如何長治久安?可以從這一章的觀點中去發掘。

 

二、齊國的霸道

      姜太公治理齊國重視經濟的利益,老百姓豐衣足食,有房屋住、有收入,政權就得到擁護,而齊國對人民也多用嚴刑峻法,所以孔子到齊國時發現,雖然城市很熱鬧,生活很富庶,可是在市場上看到很多賣假手假腳的商人,就是因為作奸犯科的人多,被官府抓去判刑砍斷手腳,需要買義肢來幫助肢體活動。齊國到了齊桓公時國力強盛,是春秋五霸的開始,但是孔子卻說:「管仲之器小哉」,因為管仲還是主張以經濟為主,雖然成就了一個「霸」(「伯」的意思),是諸侯之長,在諸侯裡面擁有最強的國力,可是急功近利之下,風俗容易澆薄,運用權謀治國,重視功祿爵位,風氣變得奢華乃至於虛詐。齊桓公曾經想趁魯國內亂時討伐魯國,坐收漁翁之利,可是齊國的大夫仲孫湫就反對,他認為魯國有你看不到的國力,桓公後來伐魯沒有成功。

 

三、魯國的公義

      孔子說魯國是一變至於道,「變」就是要經過改革,改革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如果保留了好的風氣,這樣是好的,如果把好的風氣全去除,只是為了功利,那改革反而不好,所以當我們在接收外來的思想、外來的科技文明,傷害了自己原有的淳厚風俗,這樣反而有傷國力。

      魯國當時還維持著周公的遺風,他雖然有三家大夫的僭越,公室弱私室強,但是魯國的大臣不敢弒君,不像齊國崔杼就把國君殺了,陳恆也把國君殺了。魯國權臣當道還保留了一些禮教,還有公義在,社會上有道德的標準,孔子在治中都的時候,能夠很快地創造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政績,那不只是孔子有施政能力,還包括魯國本身有良好的風氣作為基礎。魯國還具有公義,改革後可以至於道,就是可以恢復仁道,從義到仁;齊國則要從霸道到義再到仁,要變兩次才有仁。

 

四、不可捨本逐末

      可見風氣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之道,保留美好的風氣,能夠讓人有公德心,肯替別人著想,家庭、社會美滿,造就國民對國家的向心力跟凝聚力,這才是真正國力所在,所以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三者,民信才是國力之本。孔子對齊國跟魯國的評論,提醒我們不可以捨本逐末,要標本兼治,而且是從固本發展而來的標本兼治,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雍也篇第二十四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白話解釋】

      本章歷史背景:齊國乃姜太公受封之國,治重武功,行的是霸道。魯國是周公受封之國,治重文治,行的是王道。至孔子時,魯齊皆為無道之國,齊雖強大,然不及魯能延續。

      孔子說:齊國當時的政治、教育、民心、風俗,如果一有改革,即能變入佳境,進而達到魯國這樣。魯國的政治、教育、民心、風俗,如果有一番振興,就能進而達到古代聖王之王道政治,即變成堯、舜、周文王、周武王之王道政治。當時魯國已經無道,然只需一變即可至於先王之道,齊國須兩變才可以達到。

 

【章旨】

      孔子談論齊、魯兩國之政教風俗,若能革新振作,必然大有可為,但魯僅須一變,齊須兩變。急功好利,究竟不如行仁。

 

 

《論語講要》原文

      變是變入佳境,齊國一變可至於魯,魯國一變可至於正道。當時魯已無道,然只須一變即可至於道,齊須二變乃可。

      齊是太公受封之國,注重武功。魯是周公受封之國,注重文治。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初,太公之齊,五月即向周公報政績,伯禽之魯,三年而後報政績。周公以是知齊後世必強於魯。然必先魯而亡。後來齊行霸道,魯行王道,但至孔子時,魯由三家執政,亦是無道。魯雖無道,而齊猶不及魯。急功好利,究竟不如行仁。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