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46. 觚哉。觚哉第151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藉由酒器來做比喻

      本章來看孔子的說話藝術,用詩經「興」與「比」的手法,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而且可以有很多的想像、引申,也可以說是孔子的感嘆。

      觚在周朝的時候是一種酒器,可是在秦漢時期,觚變成木頭、竹子做的簡,所以一般說「操觚」,就是執筆作文的意思,那是後面的演變,在孔子當時仍是酒器,所以這一章要解釋成酒器。觚可以裝兩升,裝一升的叫做「爵」、三升的叫「觶」等。觚最多裝兩升,告誡喝酒的時候要適量,不要過量,過量會誤事,「飲酒醉,最為醜」。如果用觚喝酒,一杯接著一杯喝到大醉,那觚也無法發揮功能;或有的說法認為,觚本來有四條棱角,它可以裝兩升,但是後面置觚,把稜角變成圓形,可以裝多一點酒,此時就算名觚,已經不是觚型,也沒有觚的作用,不能戒酒的觚,「觚哉。觚哉。」能叫做觚嗎?能叫做觚嗎?

      孔子比擬的是什麼?舉例來說,「公務員不公務員,公務員啊。公務員啊。」公務員本來是應該為公辦事,應該要替老百姓來謀福利,應該要擬定國家的發展之道,但是尸位素餐,或者是搜刮民脂民膏,貪贓枉法,是公務員嗎?是公務員嗎?這是說話的藝術。魯國的三家大夫並沒有把國君跟天子看在眼裡,在自己的家廟跳八佾舞,撤饌的時候唱天子專用的〈雍詩〉,季孫大夫還祭泰山,這種不盡本分,超越分際的行為,「大夫哉。大夫哉。」是大夫嗎?是大夫嗎?又例如齊國的景公,任由他的孩子們爭權奪位,父親沒有好好的管束,「父哉。父哉。」是父親嗎?是父親嗎?齊桓公的兒子們在桓公死後,大戰於廟堂,「公子哉。公子哉。」是孩子嗎?是孩子嗎?或者齊桓公用小人易牙、豎刁、開方,把國家的政治弄得很混亂,君不君,「君哉。君哉。」是國君嗎?是國君嗎?它可以用很多的比擬,這一章真有趣。

 

二、本章給我們的啟發

      范仲淹在做官的時候,每天晚上睡覺前,他都反省一天所做,有沒有合於他今天所領的薪水,如果今天做得太少,薪水領得這麼多,他是難以入眠,想辦法明天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把今天跟明天的薪水都補足,這才符合他的職位、他所領的薪俸,他要發揮這樣的作用,否則就是「宰相哉。宰相哉。」這樣是宰相嗎?這樣是宰相嗎?

      人人懂得把本章拿來誦念,如此反省,就像子張把孔子所說的:「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寫在衣帶上,時時提醒自己。各級的人都能夠把各級的工作做好,充實好自己的能力,人人能盡己之德、盡己之才,這才是真正祥和的社會、合作的社會、分工的社會、生活富庶的社會、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的社會,這是這一章可以有的反思。

 

 

雍也篇第二十五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字詞解釋】

觚:ㄍㄨ,古代盛酒的酒器,腹部及足部共有八稜。觚限制只能盛兩升的酒,如果常飲過量,超過兩升很多的話,則酒器雖名為觚,但飲酒過量稱觚則為無義。

 

【白話解釋】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名存而實亡,還叫什麼觚呀!還叫什麼觚呀!就像不守本分的人,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沒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哪裡還稱為讀書人呢?哪裡還稱為讀書人呢?

      孔子之言,中正和平,如詩之溫厚,凡是不守本分者,皆可比之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章旨】

      孔子假藉酒器不合古代形制,名存實亡,以隱喻感慨當時君臣失道。

 

 

《論語講要》原文

      觚者酒器,盛酒二升。若盛三升則名觶,四升則名角。觚必限盛二升,如非二升,則非觚矣,何得謂之觚哉。聖人此言,中正和平,如詩之溫厚。凡是不守本分者,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皆可比之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後世木簡亦謂之觚,如操觚之觚,是寫字工具,先儒考證起於秦漢,非孔子所指周朝酒器之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