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51.仁心與偉大事功不同第156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子貢心中理想的仁者

      子貢是一個富可敵國的人物,孔子周遊列國的費用多由他負擔,對同門師兄弟有很多幫助,對魯國貢獻也很大,《史記》裡面說,是子貢使孔子揚名於天下,而他的心量,可以從這一章裡面看出來。廣博地施財於民,救濟急需的大眾,可以算是仁吧?這可能就是子貢心中的理想,《禮運.大同》裡面也這樣的內容。我們一般會認為,這當然是仁,仁就是這種心量,可是孔子回答非常得精準,對「仁」的定義清清楚楚。

 

二、仁心跟事功不同

      孔子說「何事於仁」,意思是子貢說的是事項(事功),跟仁心不一樣,二者不能併談;或者也可以解釋為「何止於仁」,意思是博施濟眾這樣的事功可能有仁心都辦不到。例如顏回是一簞食一瓢飲的人,完全沒有事功,請問顏回有沒有仁?有的。所以仁並不是在論事功,有這種事功的人,可能是出於仁心,也可能不是出於仁心;有仁心的人也未必能辦出這樣的事功。所以孔子後面接著說,如果必定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才叫做仁,那有聖人智慧又有地位的堯舜恐怕也辦不到,堯舜就是公天下的人,所以能辦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禪讓政治,而且讓老百姓過真正舒服快樂的日子,但都還不算博施濟眾。

      博施濟眾這件事情,光有仁心但沒有聖人功德的仁人君子做不到;有聖德的仁人君子,沒有地位也做不到;有聖德有地位也未必做到,因為本國加上外國的那些鰥寡孤獨廢疾者,太多人需要幫助,要有多少民生建設、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才能真正博施濟眾?所以論仁在心,不在事功,否則顏回不算君子,曾子也不是君子,一大堆孔門聖賢都不是君子,甚至連孔子都不是君子,都不是仁者!所以不可以像子貢那樣定義,孔子的定義就不一樣,孔子說,仁者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立」包括立住人格,立於經學的見地,或是立住仁心,還可以講說立於禮,「立」有包括世間法的範圍,也有通往出世法明心見性的內涵。可是要利益世道人心,讓人立於世法、出世法的內涵中,必須要有能力,所以接著是「己欲達而達人」,能力越多才越「達」,事情才能辦得起來。而且有很多的能力與方法,容易凝聚其他的人才一起共事,不但能夠發揮自己的價值,也能夠去找到別人的出路,所以「達」裡面包括對古書的通達,對現在各領域學問的通達,越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越能夠豐富人們的生存條件,也能夠越帶他們往經學上走。

 

三、如何生起仁心,如何行仁

      仁心不是恕道,仁心是恕道的更增上,就是想要幫別人的心就跟想要幫自己的心一樣,這種仁心要透過訓練才能生起,要被激勵才能生起,要有它的修學法的,還要找覺受,還要在事項中歷練,不是光喊口號。

      仁心要怎麼去實踐呢?就是所謂「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就是講行仁的方法,有行仁的心態跟行仁的方法,兩個合起來叫做仁者。能近取譬是就最近處找比喻,先從家人做起,比如政治就要像和合家庭這樣辦,所以曾子是根據孔子的道理演述《大學》,叫做「一家興仁,一國興仁」,中國的政治,是把天下人當家人看待,在家裡面行仁,其實是找治國的覺受,這就是能近取譬,就是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能近取譬還要從自己身上找比喻,將心比心,可以從自己身上去找到別人的感受,從自己身上去通達別人,通達人情事故,所以這個時候才能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最可貴的心法,可以幫別人立跟達,幫他突破困難,把他培養成人才,一起成為辦事的團隊,就可以發揮很多的價值,真正達到孔子所講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它是仁心的極致,它也是聖人的極致,換句話說,仁心的極致跟聖人的極致就是創造淨土。

 

 

雍也篇第三十白話解釋

【經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白話解釋】

      子貢問孔子,如果有廣施恩惠給人民,又能救濟民眾於患難的人,這種人如何呢?可以稱為仁嗎?

      子貢所舉的廣博施恩惠給人民及濟眾於患難皆需要財力,子貢以為這樣即是有仁德。於是孔子先糾正子貢的誤解,而後告訴子貢學仁的方法。

      孔子說:事相與理體不能混為一談,廣博施恩惠給人民及濟眾於患難都是事相上的作用,怎麼能跟理體的仁混為一談呢?如果一定要拿事相來講仁,即使像堯舜這樣有德行有大位的聖人,也很難做到廣博施恩惠及濟眾於患難,而其他人或只有德行,或只有官位,則更難做到。因為本國民眾等待施予救濟的很多,尚還有各國民眾,需要施惠與救濟的人民太多,而財貨有限,有誰能夠周遍。

      仁心不在事相上論,那如何透過學習生起仁心?首先從自身開始,先志於道,再據於德,將想要幫助自己的心志去幫助他人,自己學有所立,才能利益他人。學有所立後才能通達,舉凡天地人三才的道理,乃至於六藝百工,皆需要通達。自己通達之後,才能教人通達。自己與他人都學有所立也能通達,自然就能廣博施恩惠予民及濟眾於患難了。學有所立及通達皆非容易的事情,從自身開始,推己及人。當有志之士多了,博施濟眾的事業就容易達到了,這就是學仁的方法。

 

【章旨】

      此章論如何修學仁心生起的方法,不在事功論,要在心態上講究。

 

 

《論語講要》原文

      講此章,須先舉孔學之例。述而篇:「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志於道者,起心動念即是在道。道是人之本性,如禮記中庸云:「天命之謂性。」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即是知性。此性無形,無法解說,但以德顯。據於德者,據是根據,德是性之根。性不動,動而不失其明,即是德。德有形,但屬於內。依於仁者,仍然依於德,名之曰仁。植物種子有仁,故仁即種,半內半外。種與根之區別,根往下紮,種往上生。然二者並不相離,種生芽後,同時上長幹,下長根。游於藝者,藝是禮樂射御書數與百工,此皆外在貨財之類。道德仁是元理全體,藝是萬事大用。明乎孔學理體事用,始能得此章大旨。

      子貢問孔子,如有廣施恩惠於民,而又能濟眾於患難者,何如,是可為仁乎。

      子貢所舉博濟,皆需貨財,疑為此者即是大仁。孔子先釋其疑,後示學仁之方。

      何事於仁者,博施濟眾皆是事用,何能與理體之仁並為一談。下文句讀,據白虎通古聖人篇引論語,讀為: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此節是孔子示以捨本務末之病。言若必以事講仁,即使聖與堯舜猶病其難之乎。聖人是有德者,堯舜是有位者,聖乎堯舜是合德與位者,猶難博濟,其他或只有德,或只有位,則更難作到。因本國民眾待施待濟既多,尚有各國民眾,此世界外,又有他世界,推之無窮,而貨財有限,博施救濟,孰能周遍。雖然,仁不可不學,善事不可不作,故結示學仁之方,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者,自己先志於道,再據於德,再依於仁。己如是立,亦如是立人。立後則言達,達者通達。舉凡天地人三才之道,以至六藝百工,皆須求其通達。己欲通達,亦教他人通達。自己與人既立既達,博濟之事自能為矣。立達皆非易事,要在能近取譬。如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孟子梁惠王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皆由近及遠以行仁。子罕篇顏淵喟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即是能近取譬。學仁難,學禮則近仁,近仁則近德,近德則近道,故曰 「可謂仁之方也已。」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