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55.讓孔子憂心的四件事第160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修德、講學的方法

      修德就是要不斷的培養通達世間道與出世間道的能力,這才是各行各業的神韻、氣象、氣質,就好像畫畫是一個才藝,線條,勾勒,筆墨,濃淡,都只是技巧的經營,如果沒有神韻、氣象的經營,畫面就一般。

而講學要講究教材、目的、方法、出路等。

 

二、徙義與改過

      「聞義不能徙」,可見要徙義。當你透過講究所作的學問義理顯現時,要透過不斷的思辯、推理去確認所學,如此心才能夠搬到義理上安住。徙義才能幫助修善,透過義理的體悟,才有做善的能力、見地,而願意去利益別人。徙義包括對世間道、出世間道的通達,透過道理的明白,愈來愈喜歡結善緣。

      「不善不能改」即改過,透過不斷的聞思修修正自己,有時在辯證中修正自己,有時在歷練中修正自己,乃至於別人對你規過勸善,都能夠虛心接納,如此所學才不會落入框架、不合時宜。

 

三、四面相的發展

      修德、講學、徙義與改過,合起來便是四面相的發展。要不斷的培養能力,講究所學,通達義理並安住,能力才會愈來愈強,別人對我們的批評、指導、建議,包括所學的不對,用的時機不對,都能夠自我修正,而且能跟世間的技能結合,這樣的學才能夠幫助國學的發展,在世間立於不敗,能夠攝持人才、弘揚、傳承與發展,假如沒有這樣的人才,孔子說「是吾憂也。」孔子的憂是上述這四項的要件沒有,孔子怎麼教都不會教出人才。我們也要憂自己是否有站在這四個面相來培養自己,人生要終身學習,而終身學習的精神、意涵就是修德、講學、徙義、改過,這才是真正學習區的學習。

 

 

述而篇第三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白話解釋】

      求學者所學之義須內化方能明明德。所學之教須講究,才能傳承。所聞之義當振作精神,內心遷到義之所在處,如義而行。有過貴在能改。上述四者乃求學者要自我勉勵達到的,亦即修身進德在己,講學論道在己,見義勇為在己,有過能改在己。假使一個學者,不修、不講、不徙、不改,乃教者無成,若學生如此,則我深引以為憂。

 

【章旨】

      此章孔子憂學生不修、不講、不徙、不改,此乃教化不成,故引以為憂。

 

 

《論語講要》原文

      德者,乃人所固有之明德。心初動時,覺之,猶未失其明。不覺,妄動,則昧矣。昧則轉為凶德。故須修之,使復其明。此即禮記大學所云明明德。學是學術,必須講究。聞悉奧義,當遷徙之,如義而行。一本徙作從,亦通。不善是過,貴能改之。是吾憂也者,此勵學者之辭,設使學者不修不講不徙不改,乃教不成矣,聖人引以為憂。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