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60.孔子教育重啟發與聯想力第165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孔子是啟發式教育的先驅

      「啟發」二字源自本章,「憤」在《說文》裡寫成「懣」,即滿心想要了解道理。學生經過反覆思維,想要弄懂道理卻弄不懂,孔子就點撥使他開竅,開竅的喜悅是世間豐厚的物質享樂無法比擬的。

      「悱」是想要講卻講不出來,代表沒有真正懂過,因為思路清楚一定可以講清楚,孔子是啟發式的教育,引發學生的憤、悱,引發學生想要把道理弄懂的求知欲。

 

二、啟發的方式是舉一反三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舉學生已知的,如果學生無法以此證理通達其他相關處,表示他對此推理法沒有了解,好比數學公式,解得了這題,卻無法同理類推其他題,可見沒有真正懂過此公式。沒辦法聯想、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孔子就「不復也」,不再這個基礎上繼續教下去,孔子並非放棄學生,也並非缺乏耐心、愛心,而是善巧地回到更基礎的層面教,或是找其他學生來協助教學,像顏回私底下就能闡發孔子的未盡之意,學生們互相切磋進益,有時候效果更勝老師。

 

三、本章的啟發

      憤、悱而後發,學生有心想弄懂,想要講清楚,就是老師啟發他的條件,好的老師懂得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學生想不通時就告訴他推理法,再讓他去推其他的,如果學生沒辦法同理類推,老師便捨掉眼前的教學進度,改講更淺更基礎的內容。教學講求次第,由淺入深,不可以一步登天、揠苗助長,否則反而造成傷害。

 

 

述而篇第八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字詞解釋】

憤:有心想學習而未能體悟。

悱:ㄈㄟˇ,研究有所得想要表達卻未能完整說明。

 

【白話解釋】

      孔子說:教導學生,如果不是有心想要學習而且想要懂的人,我不去啟示他。雖已經學有所得,但還沒辦法將所學表達完整者,我會開導他,使他豁然開通。但如果學生學習還沒到這種程度,我不會幫他闡發,因為沒有效果。我告訴學生事情的一個面相,如果他不能類推到其他面相,沒有這種學習能力者,我就不再以此基礎教下去,要轉用其他的方法來教。

      此章言誨人的方法,希望學者自勉為受教的基礎。不啟、不發、不復,不是孔子輕於絕人,正欲學者知所以憤、所以悱,與所以反也。

 

【章旨】

      本章是孔子的教學方法,先引導學生求知欲即欲道之心,再予啟發,但如果不能舉一反三,則換另外教學內容。

 

 

《論語講要》原文

      集解:「鄭玄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之說也。如此則識思之深也。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也。」

      此為聖人教學方法。憤是學者懣心求之而未悟,孔子乃為啟示之。悱是學者研究有得而未能說明,孔子乃為發明之,使其豁然貫通。若學者不憤不悱,孔子則不為啟發,以其無助於學者也。舉一隅以俟三反者,乃教學者比類而推知其餘也。

      皇疏:「隅,角也。如屋有四角,已示之一角,餘三角從類可知。若此人不能以類反識三角,則不復教示也。」

      蜀石經及皇本舉一隅下均有「而示之」三字。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