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74.三人行,必有我師第179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善於學習的人生

人生要善於學習,學習他人的優點,至於他人的缺點則作為我的借鏡、警惕,我避免有這樣的過失、罪惡,《大學》說你對親愛的人,要知道他的過失;對討厭的人,也要知道他的功德,如此才會善於取法,取善無窮。 老子說「善者吾師,不善者吾資。」善人是我的老師,善包括他的心態、品德、能力、經驗閱歷、語默動靜;不善者,指這些不如我的,或者非法非禮的,都是我要警惕的。 孔子說:「三人行」,三人成眾,三人指三個人或三個人以上,「行」可以指種種的行持行為,或者是走在一塊,在家裡、在公司、在一起討論學問,或共事者都可以。

 

二、三人中一定有我的老師嗎?

必有就是一定有,三人中一定有一個是我的老師。有注解解為我跟其他兩個人,這兩個人中有一個人是善,一個人不善,善者,我跟他學,我順從他;不善者,我改他。此種解法不妥,因為人不可能全善,也不可能全不善,再者,交情不夠,也不可以改他,甚至交情好的朋友都不能隨便改他,免得會疏遠,甚至自取其辱。所以更圓融的解法是,另外兩人都是對我有益的老師。 《左傳》說:「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他人的善我從,他人的惡,我反省自己並改過,所以都是我的老師。

 

三、善惡的分辨,要具備相當的眼力

「擇其善者而從之」,一個人的成功是靠很多條件、因緣際會組成的,模仿不來,例如李炳南教授,在莒縣當官,跟莊太史結緣,到孔家上班,後到臺灣,時節因緣正好幫助他弘揚中華文化。 同理,此人表現的壞,也不一定是真的壞,例如此人一時沒禮貌,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家裡發生變故,也可能是身體不適。因此,我們要有擇法眼,知道何者為善,何者為不善,才能看到他人的長處、內涵、學問、道德、能力、才情、人情世故、經驗閱歷。有時候,他人表面上是善,內心是惡;有時候,他人表面上是惡,內心是善。舉例而言,有一個富人在兵荒馬亂時,為了維護自己的財產而壓制暴民,看起來內心是惡的,可是形象是善的,因為暴民被壓制後,就不會造成社會動亂,這樣到底是善還是惡?了凡先生說此是正中偏,外相正、內心偏。 又例如呂宰相告老還鄉時,鄉人喝醉酒擋他的路,他不與鄉人計較,想不到多年後,此鄉人囂張跋扈,犯下殺人罪,呂宰相後悔萬分,如果當初好好教訓此鄉人,就不會惹出這樣的禍事。當年呂宰相的寬容,是為正中偏,內心是正的,可是行為是偏的。以上是善心行惡事,惡心行善事的例子。

 

 

述而篇第二十二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解釋】

孔子說:三人以上的言行舉止,其中必定有我值得學習取法之處。但就各人行事中,選擇他人善的地方來學,至於他人有不善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過失,若有則改。所處的環境,如果能如此善學,如同得到許多老師的教導,隨時隨地自我充實,而成為大材。

 

【章旨】

此章言學無常師。

 

 

《論語講要》原文

集解何晏注:「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 皇疏:「我師彼之長,而改彼之短。彼亦師我之長,而改我之短。既更相師法,故云無常師也。」 劉氏正義,何注似以「行」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無賢愚,其有善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善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此章各注以劉氏之解何晏集解為可從,陳天祥四書辨疑亦從此說。不求備於一人也。皇疏「改彼之短。」只可施於深交。如交不深者不能改也。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