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75.孔子處於困厄的無憂無懼第180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本章歷史背景

孔子一行周遊列國入宋國,在宋國城外的大樹下演禮,演禮的目的是讓弟子們先熟悉禮節,進入該國時,便能展現出很好的氣象,該國王公大臣接見孔子時,弟子們也能從中受教、學習國政。 此時宋國執政大夫司馬桓魋害怕孔子一行此次前來會得到宋景公重用,司馬桓魋準備要造反,他當然不希望宋景公遇到可貴的善知識,造成他篡位的障礙,於是桓魋派人把大樹拔掉。當時情況危急,弟子們欲拔劍抵抗,孔子不許。 司馬桓魋白天拔樹,晚上還派兵來追殺孔子,孔子便換換衣服,逃離宋國。孔子也知道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菜籃中,所以與弟子們分散逃跑,司馬桓魋追殺的目標是孔子,弟子們自然無恙,事後師生再會合。

 

二、具有天生的悟性還需要後天努力嗎?

一般天生德就是有天生的悟性,像禪宗裡,六祖就是天生德,很多祖師大德生下來就與眾不同,這也可以叫天生德。有的人人品非常好,不必待老師教,這也是一種天生德,所以天生德可以有很多的想像空間,比如此人注定要承擔大任、弘揚教化,這就是最殊勝的天生德。 但他也必須在後天上保住其天生德,甚至是想辦法擴充天生德,就像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告訴我們,後生德更重要。後天要懂得求學問、實踐、歷練、找覺受,發揮心力、能力,厚積學問。所以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一方面是磨練弟子,一方面何嘗不是為了串習自己的能耐。

 

 

三、天命在孔子

孔子的弟子中,大多不是天生德,像閔子騫羨慕榮華富貴,進孔門才慢慢學,慢慢改善;子路從前是太保流氓,也不是天生德。天生德的人畢竟是少數,但經過後天學,都可以成為大賢。 孔子五十知天命,意思是到了五十歲,孔子就知道自己有弘揚教法、承續道統的機緣。這是經過不斷的學習歷練,才水到渠成,群言惑亂,折中於孔子的天命,所以天生德,也不妨礙他後天知天命。

有人說:孔子本章之言是為了壯膽,不能這樣解,孔子這句話是一種對天命的自信,孔子若是害怕之人,又怎會踏上周遊列國的旅途呢。《中庸》說:「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大德者就是指天生德,經過後天不斷努力,他會得到得位的天命,得祿的天命,得名的天命,得壽的天命。本章給我們很多勉勵與啟發,不管是天生徳或是後生徳,都要好好經營自己的天命。

 

 

述而篇第二十三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白話解釋】

本章桓魋(ㄏㄨㄢˊ ㄊㄨㄟˊ)是宋桓公的後代司馬向魁,由於是桓公之族,所以稱桓魋,此人品德差,不思國君厚愛之恩,反而想要謀反。

在周敬王二十六年,魯哀公元年,孔子五十八歲時,離開衛國往曹國去,曹人不予接納,遂又離開曹國去宋國,與弟子們在大樹下習禮,此時桓魋為宋國執政大夫,執掌兵馬,派人砍伐那棵大樹,並欲殺害孔子,弟子們想要抵抗,孔子不許。催促孔子快速離開以避禍,孔子卻從容地說:上天賦予我推行文化道統的使命,則桓魋又能奈我何?聖人處於變局,知道憑著自己的德性、智慧,可以從容超越逆境,小人是無從妨害的。聖人除了承接天命外,也懂得趨吉避凶的權變之道,所以孔子變更服裝離開宋國,即得脫險。

孔子在宋與弟子們演禮,為什麼桓魁欲殺之呢?或者是孔子對他有些的批評,或者是擔心孔子留在宋國會威脅到他的政治地位與利益。

 

【章旨】

此章言孔子處於困厄危險之境,卻能無憂無懼。且據天道福善之理,解弟子憂懼之心。

 

 

《論語講要》原文

孔子至宋,與諸弟子演禮大樹下。宋桓公後代司馬向魋,向是桓公之族,故亦稱桓魋,其人甚惡,欲殺孔子,已拔其樹。諸弟子欲抵抗,孔子不許,乃離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遂為是語。事見史記孔子世家。孟子萬章篇,孟子亦云:「孔子微服而過宋。」變更衣服,即得脫險。

集解:「包曰,桓魋,宋司馬。天生德於予者,謂授我以聖性也。合德天地,吉而無不利,故曰其如予何也。」

聖人處變,既知自有其德而無憂,然又微服以過。權變之道,陰陽不測,神而通之。非賢人以下可與知也。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