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82.以欲得仁第187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仁很遠嗎?

孔門弟子中,只有顏回得到仁心,叫作「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顏回生起仁心就像一個一輩子守著自己家的老人,發起仁心就要像這樣,安住在仁上面,其他的弟子是「日月至焉」,喜歡出去遊蕩,偶爾回家,回家一天兩天又想藉故跑出去玩。

日月至焉」,喜歡出去遊蕩,偶爾回家,回家一天兩天又想藉故跑出去玩。 孔門心法是仁跟智,仁是形而下最關鍵的心態,智是通達形而上空空如也的智慧,這是最難獲得的。孔子不輕易許可仁,仁是很遠的,可是本章又說「仁遠乎哉」,仁很遠嗎?仁當然很遠,仁很近嗎?當然很近,端看你掌握了什麼心態,「我欲仁,斯仁至矣」,至仁就是很快達到仁,很快能夠跟仁相應,安住在仁上。

 

仁特別講仁心,比方醫生叫做仁心仁術,也是要先有仁心,其術才是仁術。仁心,是待人非常寬厚、愛人如己的,而且想要拉拔他人成為人才,所以要先自我充實,把自己變成人才,以上合起來是仁的樣子,光想要去利益他人,那是善人,善心不是仁心,仁心定義嚴格,叫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是生起仁心的方法。

 

 

二、仁用欲來得到

孟子說仁是天生本具,其實不是,如果仁天生本具,又何必用欲來得到呢?對沒有欲的人來說,仁心是遠之又遠。

「我欲仁」,欲這個字,左邊是山谷的谷,右邊是欠缺的欠,意即永遠不滿足,就像喜歡賺錢的人永遠不滿足,成為世界首富還不滿足,還要繼續賺更多,明朝大儒焦玄說不是欲外有仁,意思是在欲當中才會生起仁心。欲起來的時候,仁心再難生起也一定生起,再難證也一定證,仁心是在顛沛流離、困頓患難當中,都不會退轉,才是真正的仁心。欲就是我渴望得到它,有志者事竟成,在《百法明門論》中叫做「希望為性」,心目中的渴望,會化成行動力,所以孔門的心法很遠很遠,孔門的心法也很近很近。

 

 

三、當仁不讓

 

《論語‧顏淵》篇還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例如追求財富,哪有可能假手他人,生起仁心靠自己,甚至叫做當仁不讓於師,面臨仁義之事不謙讓,仁心生起時,絕對不讓他人專美於前,為了行仁心,為了真正利益他人,自己一定要去開展智慧,辦種種事情,難行能行。仁心是一種能力的提升,能夠在歷境逢緣、受盡苦難的時候,還保留這種胸懷,是極不容易的。孔門的心法有很多很難學,不要說孔門心法,各行各業各領域都有一些很難學的訣竅,如果懂得學成的方法跟祕密,就能在日用平常或事業中,得到善知識的調教,得到諸天神明的護佑,獲得成功。

 

 

述而篇第三十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白話解釋】

仁是一種不憂己而憂天下的胸懷,能不斷地充實利益別人的能力。

 

【章旨】

此章言仁不遠,求仁重在欲求之心,孟子居心篇所謂求仁而得仁。

 

 

《論語講要》原文

 

仁不在遠,欲仁,此仁即至。中庸引詩豳風伐柯篇:「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可喻此義。

焦氏竑筆乘云:「此孔氏頓門也。欲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欲即是至,非欲外更有至。當體而空,觸事成覺,非頓門而何。」頓乃對漸而言,儒學亦有頓漸之說。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一能之者頓也,己百之者漸也。顏淵聞夫子之言,不違如愚,即是頓。頓指悟道而言,漸指修道而言。頓悟之後,必須漸修。頓悟如眼,張眼即見遠處。漸修如足,須一步一步而行。欲,說文:「貪也,從欠,谷聲。」欲慾通用。慾,集韻:「情所好也。」欲學聖人,必須去盡貪欲情欲。然而,欲如利器,用在乎人。欲仁仁至,欲色色至。色至則無道,仁至則有道。

 

 

 

【雪公講義】

筆乘:「欲,即仁、即至」解 欲(古)

說文(貪欲)解、貪取之源。 慾(今)

【唯識論】(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欲染】五欲污染真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欲即)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