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86.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第191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真正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成就相

聖與仁都是學習最高的目標,聖是一種內在的出路,能夠明心見性,對治煩惱,斬斷無知、無明;仁、君子是外在的出路,以仁心學習很多的能力入世,得到眾人的幫忙,能夠成就事功,像孔子就是一位有心要利益天下蒼生的仁人君子,而且有利益天下蒼生的能力,培養出利益天下蒼生的團隊。孔子出山辦事,叫做待價而沽,至於有時候事功發展不成,那是蒼生無福,跟孔子無關。

 

二、孔子在果上謙虛不敢承擔,但在因上有

 

孔子很慚愧地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此是就著究竟成就果相的那一分,孔子謙虛不敢承擔,但是在因上孔子是有的,否則孔子就跟常人,甚至跟俗人、庸人無異,成就聖與仁的因即是「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不厭是好樂、熱情不滿足,很想把聖跟仁的內涵學成,為之不厭包括學習、歷練、辦事,不斷加深加廣自己的經驗閱歷,磨練心志,不曾停止、懈怠、退轉。

誨人不倦,倦就是不疲怠、不放棄,利他時會遇到諸多障礙,利他不成,要反求諸己,可能是能力不足,善巧方便不夠等等,如此,這些障礙反而都能增上自己。誨人要引導他往聖跟仁的路上走,不妨透過辦政治、辦教育,改善其生活,引起他的善法欲,循循善誘,讓他以體悟的方式來懂所學的內涵,當他往聖、仁的路上走時,就能夠自己脫困,成為有風采、有能力,通達人情世故,有公心、肯歷練、肯突破的人,這樣的人一定有出路。

「則可謂云爾已矣」,云是有,爾是此,即為之不厭,誨人不倦這兩條路,就是往聖與仁的路。

 

三、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正是弟子們學習不來的

公西華曰」,公西華是孔子的後期弟子,小孔子四十二歲,公西華是儐相之才,曾任孔子喪禮儀式的主持人,他用虞、夏、商、周四代禮的精華來辦孔子的告別式。此章公西華說「正為弟子不能學也」,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正是弟子們,特別是我公西華不能學的,這種能耐學生們還學不到。不厭不倦的精進於自利利他,談何容易。

不能學並不是不會學、沒辦法學,而是說還學不來,但是還是要產生好樂、產生興趣,願意突破瓶頸,慢慢累積,等遇到拐點時就能突破。聖與仁本來是遙不可及,但就像巴菲特講的,在他六十歲拐點的時候,財富就複利式的暴風成長,讓他差一點成為世界首富。人生在每一個領域的成長都是如此,特別在聖與仁當中的成長,才是真正人生最殊勝的成長,這樣的複利才是最成功的複利,這樣的成就才是最有意義的成就。


 

述而篇第三十四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白話解釋】

 

孔子說:如果稱讚我具備聖與仁的內涵與胸懷,則我何敢承當?我只不過好樂學習成就聖與仁的道統,且學不厭倦,沒有滿足的時候,因為學無止境,不但聖道無止境,世間任何學問與技能內涵都是無止盡的。教化眾生時也不會疲勞厭倦,因為人生的意義與目標在於利他。夫子的一生不敢承認已達聖與仁的內涵,但學作聖人與仁人,也教人這樣學,我只能做到這兩項,僅此而已。弟子公西華聽完孔子的話說:為之不厭,誨人不倦,這正是弟子們學不到的。

 

【章旨】

 

此章與上章文義相承,聖人謙虛如是,而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正是弟子所須學習的。

 

 

《論語講要》原文

程樹德集釋引湛淵靜語:「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此夫子謙辭。至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亦夫子謙辭。上有若字,下有兩則吾,似是一章,蓋多一子曰爾。」

孔子又謙曰:至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承當,然而,學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如是而已。公西華曰:不厭不倦,正唯我等弟子學之不能得也。

程氏集釋引胡紹勳四書拾義:「爾當作尒。說文云,尒,詞之必然也。經傳尒字,後人皆改作爾。廣雅釋詁,訓云為有。正此經確詁。云爾,即有此之詞。」說文段注:「尒之言如此也。後世多以爾字為之。亦有單訓此者。」

孔子是至聖,然不但不敢自名聖人仁者,甚至君子之名亦不自許,謙德如此,所以能為至聖。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