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95.曾子臨終的善言第200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曾子贈言

 

前一章曾子病重,召集門弟子說臨終交代話,本章是曾子對來探望他的魯國執政大夫孟敬子說臨終肺腑之言。「曾子言曰」,言就是贈言,老子說「仁人者送人以言」,曾子就是一位仁人,給別人最好的禮物,就是自身寶貴經驗閱歷的言說,而且是對方不問,我自己說。曾子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這是引古語,鳥快要死了,其鳴叫是哀傷的,因為牠懼怕死亡,引出的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不過這也不盡然,有的人臨終私仇未了,講出來的話是惡毒的。有的注解把善解釋成反省、回顧這一生,但是有些人在臨終只會怨天尤人,所以此種解釋也有侷限性。善最好的解釋是吐真言,即不管他講好話還是壞話,都是真話,這是曾子說重要話之前的鋪墊,先引起孟敬子的注意。

 

二、君子尊重、在意的有三個

曾子所要引出的是「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君子指在上位者,這是對機而言,他不直接說孟敬子需要改進的地方,而是拐彎抹角地說,也還是真心話。身為執政大夫,辦政治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曾子特別要談的是待人接物,有時候待人接物比能力更重要,因為光是得罪人,被人看不起,其他的都談不上。

君子所尊重的、在意的道有三個,第一個是「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動容貌指舉止行動,容是容貌,指外相,包括外表、態度。換句話說,舉止動作、外表態度如果莊重的話,就能遠離、避免暴慢,這有兩種說法,一是如果孟敬子的舉止行動莊重,就會遠離自己行為的粗暴怠慢,態度上不會讓人感覺輕挑、隨便、浮躁。二是他人對孟敬子會恭敬,遠離暴慢,第二種說法較好,因為禮本來就是要重視他人的觀感。

第二個是「正顏色,斯近信矣。」正顏色就是臉色莊重,不會喜怒無常,這樣會贏得他人的信心,叫做「斯近信矣」。

第三個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辭是言語,氣是聲調,出辭氣講的是談吐,話要說得清楚明白,言語上要誠懇,時機掌控要恰到好處,這時候就會斯遠鄙倍矣;遠是遠離,鄙是粗俗、讓人看不起,倍是在禮上、心情上違背常理而不願意聽、不喜歡聽。

 

三、領導人的修學法

下面說「籩豆之事,則有司存。」籩指竹子的器皿,裝果實或乾料;豆指木頭的器皿,裝穀類、肉類,或有汁的食物。籩豆之事講的是祭器,祭器包括祭禮,祭禮包括音樂、禮儀、祭祀的程序、佾生跳舞等,都是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意即孟敬子不需要去管理這些瑣碎的事,而是要懂得祭祀背後的意義,在祭祀當中,感念親人的恩德,感念神明對國家的護佑,要重視的是國家大政,至於細節瑣事,交給底下執行者就好。領導者本身要能充實自己、端正禮儀、穩定情緒,這是領導人的修學法。

本章從內來說,自己要遠暴慢、斯近信、遠鄙倍;對外來說,透過自身的行持,他人也遠離對你的暴慢、沒信心、鄙倍,這就是禮上的經營。

 

 

泰伯篇第五白話解釋

【經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字詞解釋】

籩豆之事:籩豆是古時竹製、木製的食器,祭祀時用以盛裝祭品。籩豆之事指祭禮中禮器、行禮等事。

 

【人物介紹】

孟敬子:孟武伯的兒子,為魯國大夫仲孫氏,名捷。仲孫氏,後改為孟孫氏,為魯國掌權的三家大夫之一。

 

【白話解釋】

曾子有疾病,孟敬子來探問他。曾子主動告訴孟敬子說:鳥將死時,其鳴叫聲必然哀切,人將死時,所說的話必是真情流露。所以勸告孟敬子,君子所要注意的事情有三項:一是必須注重容貌,儀容舉止端莊,如此待人,就能遠離他人的暴戾怠慢。二是正其顏色,對人態度要莊重,如此能令人信實相待。三是說話要適當、清楚,則對方會把你的話聽進去,不會違背。至於一般禮儀中一切瑣碎的細微末節,諸如祭禮中的禮器行禮等,則自有管理禮儀事務的專執人員負責,不必自己多操心。若能依此三者而行,則身心言語皆合乎禮,能立見其效。

 

【章旨】

此章乃曾子自云臨終善言,意在請孟敬子牢記,禮的重要在容貌、顏色、辭氣。

 

 

《論語講要》原文

集解:「馬曰,孟敬子,魯大夫仲孫捷。」邢疏:「鄭玄注檀弓云,敬子,武伯之子,名捷。是也。」

曾子疾病,孟敬子去探問。曾子主動的贈言。先說明,鳥將死時,鳴聲必哀,人將死時,言意必善。然後就勸告敬子,君子所要注重的事情有三項:一是動必注重容貌,從儀容舉止,推及一切事,都有秩序,這就是能遠離他人的暴慢不敬。二是正其顏色,對人要態度莊重,這就能令人以信實相待。三是說話要說得適當,要說得清楚,然後他人始不違背。至於一般禮儀,如祭禮中的禮器行禮等,則依有司而行。

依此三者而行,則身心言語皆合乎禮,立見其效。參讀禮記曲禮:「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動容貌,即毋不敬,心意合禮。正顏色,即儼若思,身合乎禮。出辭氣,即安定辭,言語合禮。

依鄭康成注解,「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三句是君子所貴之道,每句下文是效益。竹添光鴻氏則認為,每句下文是說工夫,非言效驗。茲仍依鄭氏解釋。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