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98.泰伯篇第八章: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承擔第203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士的精神 曾子內心認為的典範,就是一位有學養、能力、品德,能堪大任的君子,這樣的君子要從士來,士就是君子的開端。在政治上的君子就是一位領導者,而士是公務員,公務員要有士的精神,將來才能夠輔助領導人,或是成為領導。 本章曾子講一個士的精神,精神就是仁,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本身學有所立,學有所達,能夠立住內涵,能夠通達各領域的學問,通達人情世故,也幫助他人得到這樣的成就,這就是一個士。 古書說士是先事後任,意即讀書人先做事,先經過考驗,再出來做官。「士不可以不弘毅」,弘特別講格局、心量、氣度、見識,這些要從求學來。弘可以說是心量、計畫,毅就是真正去實踐,而且是一種堅持到底的實踐,有恆心毅力完成目標。如果光有弘,沒有毅,永遠不會達到目標;光有毅,沒有弘,又太狹隘了。 「任重而道遠」,你因為弘,才知道責任重大,要去承擔。你愈想要承擔,才知道責任重大,必須保護自己、充實自己,道遠就是行仁之道,路途很遠,責任很重,必須逐步地把小目標完成,才有可能完成大目標。

二、重在行仁 「仁以為己任」,把行仁當成自己的重責大任,行仁包括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責任重大。行仁是要逐步的完成,不斷地充實自己,再來幫助他人,成就國家的大政,或是承辦教育的事業,禮賢下士,見賢思齊,廣納人才,然後範圍擴大,提升人們的內涵,這不是一蹴可成的,叫作「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道路是很遠的,日子很煎熬,不能中途而廢。行仁是到臨命終的時候,都不能放下,如同《論語》上說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曾子本身就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士、成為一個君子。儒家的核心價值,就是成為一個士,再成為君子,在內涵上成就聖人,這就曾子的核心價值。 在亂世中,穩定人心、志向恢弘、毅力堅持,後面的福報是很難想像的,是滿缽滿盆的賺,就像孔子,有本慶、餘慶,還可以加被後代,比大企業家賺得更多。所以讀書要有這種開闊的眼光,才知道弘的重要、毅的可貴,這才是從士變成的君子,才是可以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的君子,才是一個臨大節而不可奪志的君子,那是人生的價值、方向,是他人的典範,祖孫後代的榜樣。

 

泰伯篇第八白話解釋

【經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白話解釋】

曾子說:作為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心志,不可以沒有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所要擔負的責任是很重大的,而要完成責任,他的路途是很遙遠的。他要把行仁當作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而這種行仁的責任要一直承擔下去,至死方休,行仁之道難道不遠嗎?

 

【章旨】

士知行仁之道,其道長遠,必有毅力與弘大之性,方能堅持到底。


 

《論語講要》原文

曾子以為,作士人,不可以不弘毅。因為士人的責任重大,而且所行之道遙遠。如何重大?以行仁為自己應負的責任。如何遙遠?這種大責任要一直負下去,到死為止。 古時民眾大致分為士農工商四類。農工商是生產者與營利者。士則不生產,不營利,而盡全力學道。道有體用。用就是行仁。士有通達時,也有困窮時。通達時,即須以仁來治國平天下。困窮時,也要盡力宣揚仁道。一日不死,一日不休。所以必須弘毅。弘是廣大,見識學問一切都要廣大。毅字的意義,據包注是「強而能決斷。」強的意義如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曾子一生力行孝道,臨終始說「免夫」。又如易簀,雖在生死關頭,猶不絲毫失禮。曾子自己就是這樣任重道遠。可見大賢人的言論必出於真實的工夫。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