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03.泰伯篇第十三章:讀書不是為了功名第208課

本章重點

一、讀書不是為了求功名富貴,這樣的人難得

    其實讀書,不止於三年而已,應該叫作開卷有益,終身學習。況且「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怎麼還說「三年學」呢?對此,我們可以參考《論語‧先進篇》說的「比及三年」,就是考察此人三年,讀書不是為了穀,穀指官位或者祿位,古時候做官,薪水是用穀來算的,比如孔門座下原憲的俸祿是九百石,孔子任大司寇的薪水是六萬,穀越多,表示職位越高。

    「三年學,不至於穀」,就是心沒有朝向功名榮華富貴的人,這種人「不易得也」,考察他三年,他對於功名富貴,三年都不動心,能夠安住學習,不羨慕別人,這種人太少了。

    三年,在《禮記‧射義》裡講說「三歲而共事於天子」,就是每三年,推薦人才給天子,子夏說:「學而優則仕。」可見學習最好的出路,就是做官,本章並不是說不要做官,而是心放在學道上的人,一定有出路。讀書是培養心志、度量、承擔、能力,培養對道的堅持,這才是真正學的重點,至於有沒有穀,那就看天命了。為政者不知道你,也沒關係,你就在鄉野辦教化,為國家培養人才。如果為政者只想利用你,即便給予高薪,你也不出仕,就像劉伯溫,他看到朱元璋濫殺功臣時就裝病,可見他求學不是為了榮華富貴,是為了輔助王政。

 

二、得祿之道就在學習當中

    孔子說:「學也,祿在其中矣;耕也,餒在其中矣。」做農的人,有時候會遇到旱災、水災,耕者也不一定豐收,換句話說,努力耕耘的人,還可能餓肚子,但是學的人,祿就在其中。因為辦政治,一定要找有能力的人,求學者,才是有能力的人,所以祿就在裡面。只是說我的心是在福國利民上,不在祿上,有時候出仕會被小人利用,那寧可不要,就像閔子騫推辭費邑的縣令,或是漆雕開說自己還願繼續學習…等等。

 

三、孔子不反對學有祿位

    學有祿位,孔子也不反對,像宰我、子貢、冉求、子路、樊遲,子游、子夏、澹臺滅明、閔子騫、冉伯牛、仲弓,都是學有穀、學有祿,這裡只是暗驗、考驗他,原來心都不在穀上,這樣而已,並不是說學的人不要穀。

    至於士、農、工、商,要培養什麼專業、技術,不是本章要講的。我們沒有反對專業人士各有所長,凡對社會有貢獻的,都要恭敬,但更重要的是大格局、大時代之才,領導大家,找到心裡出路的人才,那要另外培養。

 

泰伯篇第十三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字詞解釋】

穀:俸祿。

 

【白話解釋】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求學三年,而不在乎求俸祿,這樣的人不易得。

 

【章旨】

    言久學有成而不念念於仕進之人難得。

 

《論語講要》原文

    穀字應當祿字解。三年學,不在乎求俸祿,這樣的人不易得。

    孔子不反對學者作官,作官當然有俸祿,但須認識作官的目的在治國安民,不在求祿。當時有此認識的人不多,所以孔子說不易得,意思是希望學者建立正確的認識。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