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13.子罕篇第一章:孔子罕言的三件事第218課

本章重點

一、什麼是「利」

    「子罕言」,就是孔子很少說,「罕」比「鮮」還要少,孔子很少說的有三個:利、命、仁。為什麼很少說利?有的註解說,此利指私利,如《論語》說的「放於利而行,多怨。」此人如果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會招致他人很多的怨恨。《論語》還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能通曉義,小人卻是通曉利。孔子還告訴學生仲弓說:「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只看到眼前利益者,是不會成就大事的,所以孔子很少說利。

    可是利也可以正面來說,比如《易經》的乾卦文言,或是繫辭講到「利者,義之和也」,合於義的利是需要的,換句話說,利可以幫助義,像《大學》最後的結論是「君子以義為利」。孔子的學生子張曾經請問如何求得祿位,祿位就是利,孔子也沒有反對,可見利有弊有利,公家的利益合乎義,怎麼可以罕言呢,這是很難解的地方。

 

二、什麼是「命」、什麼是「仁」

    一般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周遊列國時孔子一行被圍困在匡地,匡人想要傷害孔子,孔子說道統就在我身上,這叫天命,命裡面有宿命、有教命、有天命,孔子不反對宿命,比如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孔先生把他的命算得很準,這就是宿命,可是孔子更讚同立命,立命當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會改變既有的命運,這就是天命。而教命是傳承教法的命,會讓人脫胎換骨,像子路從太保變成大將軍;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在教命當中,變得很有風采,具有宰相之才;子貢從一介商人,變成國際性的人物,這就是承接教命,改變風俗。改變民族命運的教命,才是真正維繫天命的所在,像曾子就傳承了這樣的天命。

    《論語》中有五十幾處都在講「仁」,行持裡面最殊勝的,就是具有仁心。孔子不輕易許仁,孔子也不敢以仁自居,不敢承接為仁者,可是孔子願意學仁,願意學聖,這才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

 

三、利、命、仁孔子在不同處皆有說,何以本章說罕言呢?

    孔子談命的,在論語裡面有八、九條之多;談仁的也有五十幾條,怎麼會罕言呢!有些註解說,罕言利與命與仁的「與」,是讚許的意思,意即孔子很少說利,孔子讚許命、讚許仁,此解不對,因為本章語氣是連貫的,孔子很少言利、很少言命、很少言仁,而且這個很少,是利還說得多一點,命跟仁說得更少。

    再者,若解成孔子讚歎命、讚歎仁,那孔子難道不讚歎道嗎?不讚歎德嗎?不讚歎孝嗎?不讚歎忠嗎?這也解不通,可見註解多麼不容易。

    其實言跟語不同,言是直說,語是對談、討論、問難、問答。像「子不語怪、力、亂、神」,不語只是孔子不跟他人對談,怕問答當中,引起對方誤會,可是孔子會自己說。

    「子罕言」是指孔子很少自己說,但是對方問的時候,孔子可以待機而說。本章孔子雖然罕言,可是它非常的重要,利就是自己的出路,要善於經營自己的命,在仁上經營自己的命,如果懂得這些道理,善於經營的人,從利、仁裡面,蓄積自己的能力,轉變自己的命運跟眾生的命運,這就是最殊勝的天命,尤其從教法的這一分去轉,這才是真正的利之所在,是合乎義的利。

 

子罕篇第一白話解釋

【經文】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白話解釋】

    有問有答名為語,無問而自己說名為言。本章孔子很少直接說利、命、仁這三件事情。

    為什麼很少說呢?因為世間的利在孔子看來都不是利,孔子的「利」是結合知命與行仁的內涵,且能通達性與天道。「命」是能通達天命,懂得趨吉避凶。而「仁」是利他的心態與行持。站在利他的本質上充實自己歷事的能力與通達性與天道的學問。這三件事情,一般人或者聽不懂,或容易誤聽,或不願聽,或聽而毀謗,因為不契機,故孔子少言。

 

【章旨】

    此章論孔子希言難及之事也。

 

《論語講要》原文

    罕是希少。言是直言。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周禮春官大司樂注,「發端曰言,答述曰語。」依此解釋,有問有答名為語,無問而自己直說名為言。

    論語記載孔子所說的「利、命、仁」,多數是答問語,雖然也有直言,如里仁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放於利而行,多怨」,堯曰篇「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像這些例子不多,可見孔子輕易不說利命仁,所以此章說「子罕言」。

    何以罕言?集解說:「利者義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利者義之和也,是乾文言傳之文。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