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20.子罕篇第八章:孔子的無知與空空如也第225課

本章重點

一、孔子說自己無知

    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吾跟我不一樣,自己對著自己用吾,對著他人說我。孔子說自己無知,二程說孔子自謙,可是孔子從來不會自謙無知,孔子曾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我,可是未嘗如我的好學」,怎麼會無知呢。孔子雖自謙自己不是聖人、仁者,可是孔子不會說自己連君子之道跟聖人之道都沒學。有人說,本章是聖人無私意,聖人沒有私人的意念,沒有執著自私的心念,可是本章的無知跟沒有自私的心念沒有關係。這一章註解眾說紛紜,幾乎沒有一家講對,可見讀書幾十年,也未必通達,必須要有師承。

    此章的無知不是否定自己的知,不是否定緣起的知,而是否定知的體性,意思是我知道事情,是隨著這個事情的演變而知,隨著緣起而知,例如我學禮來通達進退應對,我沒有知的體性,沒有透過學,就沒辦法了解人情世故,辦法了解跟人的相處之道,我都是透過學習而知,透過老師教我而知,透過觀察而知,知沒有辦法自己生、自性生,所以叫做無知也。

 

二、鄙夫問孔子的時候,孔子空空如也

    「有鄙夫問於我」,這個鄙夫是孤陋寡聞、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的庸俗之人,庸俗的人有時候對眼前的利益看得很精準,搞不好是時下大家以為的菁英,但是他不會考慮到長遠的目標。這樣的鄙夫問於孔子,問是詩眼,這個問千變萬化,他問之前你不會事先知道他要問什麼,所以叫做無知,孔子根據鄙夫的問,透過自己的知識背景、觀察,就能夠知鄙夫心裡在想什麼,他需要怎麼樣的回答。

    「空空如也」有兩種講法,第一種是鄙夫空空如也,他一無所知,但是鄙夫怎麼可能空空如也,有的鄙夫對眼前的利益精明得不得了,所以這個空空如也是指孔子,空空如也的意思是在體性上了不可得,而在事項上,因為沒有體性,反而能夠藉著事項去通達對方內心的想法,他來問的理由,這時候「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有人說孔子擺脫自己無知的方法,就是故意裝作知,不斷用兩端來反問鄙夫,兩端是這件事情的事理兩端,或者是功過、正反、本末、上下、粗細兩端,孔子用這兩端問鄙夫,問到窮盡後,答案就在裡面,而孔子也遮掩了自己的無知,可是孔子是實事求是之人,不會就說不會,怎麼可能裝作知。

 

三、孔子叩兩端來回答

    「叩其兩端」,叩是叩事情的兩端,不是叩對方的兩端,孔子分析事情的利弊、功過兩端分析清楚,鄙夫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舉例來說,廉頗是趙國的武將,藺相如是趙國的文臣。藺相如出身寒微,但是足智多謀。當時秦國的君王想要以十五座城池,來換取趙國聞名天下的和氏璧。趙王知道就算把玉璧送至秦國,秦王也可能不會遵守約定;但若不給,又怕秦王派兵攻打趙國。趙王便派遣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秦國交涉,藺相如以生命守住和氏璧,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後來,藺相如又在外交上立功,趙王任命他為上卿(相當於宰相),官階比長年征戰沙場,出生入死的大將軍廉頗還要高。廉頗心生不滿,認為藺相如不過是靠口才就獲得更高的地位,實在不公平,於是對外放話說要羞辱藺相如。面對廉頗的挑釁,藺相如盡可能的迴避,藺相如門下的食客對此感到蒙羞,藺相如便說,秦王我都不害怕了,難道還會害怕廉頗將軍嗎?秦國這麼強盛,卻不敢前來攻打趙國的理由,便是還顧忌趙國有廉頗將軍和我藺相如兩人的緣故,我之所以不願與廉頗將軍正面衝突,就是為了避免內部爭鬥,讓秦國有侵略的機會。可見藺相如就把事情分為兩端,雖然官位在廉頗之上,可以不讓,但是將相不合,正好讓秦國有機可趁,所以選擇讓,將相合的時候,趙國才能團結,秦國便會忌憚。廉頗知道藺相如的用心後,覺得很丟臉,才有後面的負荊請罪,這就是平劇很有名的將相合。

    本章的無知、空空如也,都講體性了不可得,在緣起事項的時候就知道該怎麼變化,沒有一定,完全看著辦,分析事情的時候兩端分析,客觀、公正,就事論事。

 

子罕篇第八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白話解釋】

有兩端則疑,疑則不能不問,本章是凡事皆有利弊兩端、正反兩端,本末兩端、是非兩端。孔子說:我有知嗎?我是無知的。這裡的無知是講無能知所知,所知的境不過是依緣而生,沒有體性,尋覓境的體性了不可得,易經所說易無體。所知的境實體性了不可得,能知境實體的心也不生,謂之空空如也。此時有粗俗無知的人問到內涵深不可知的孔子,空空如也的孔子,那是一種超越世間名聞利養、生死之外(因為尋覓名聞利養與生死的實體性也看不到的意境)。此時孔子只問明這位世俗之人所問事的利弊兩端,再將這件事的利弊兩端說清楚,至於要如何做則由鄙夫自己決定。

 

【章旨】

想要入世的人,必須要有出世的能耐。孔子是出世的聖人,通達形而上,故能入世。

 

《論語講要》原文

明儒焦竑在他的焦氏筆乘裡說:「孔子言己空空無所知,唯叩問者是非之兩端,而盡言之,舍此不能有所加也。蓋孔子自得其本心,見聞識知泯絕無寄,故謂之空空,然非離鄙夫問答間也。」

焦氏所說的「本心」,參以中庸「天命之謂性」,就是本性。焦氏所說的「見聞識知」,就是普通人的錯誤見解。本性空靈,毫無妄見,所以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空空如也」。泯絕見聞識知,徹見本性,就是空空如也。只說一個空字,猶恐落在空相上,再說一個空字,空其空相,所以說「空空」。「空空」仍是文字,並非本性,所以說「如也」。本性空空,而有大用,所以一個沒有學問的鄙夫來問孔子時,孔子只問明鄙夫所問之事的利弊兩端,然後將兩端說清楚,把要說的話都說盡了,是為「竭焉」。說清楚以後,採用與否,由鄙夫自己決定。中庸說舜執其兩端,此處是說孔子叩其兩端。舜是自用,孔子是對鄙夫而竭,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中道。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