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44.子罕32_無論多遠,想要,就在眼前第249課

244.子罕篇 第三十二章

【經文】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白話解釋】

有一首逸詩這樣說:「唐棣(ㄉㄧˋ)這種樹開花,與其他花開花相反,普通的花開花,是從花苞慢慢打開來,是先合而後開;而唐棣花是從花瓣慢慢開回花苞,是先開後合,與眾花不同。由唐棣之花做喻,明人與人之間有了阻礙,就跟唐棣之花一樣,反開花而未合,指人與人距離愈來愈遠。難道沒有想到對方嗎?只是愈住愈遠,相距愈來愈遠。」孔子由此興發而說:只是沒有想念罷了,所思的對象不論是賢者或是仁心的內涵,即使遙遠,一思便在眼前,又有什麼遙遠的呢?

【章旨】

本章由唐棣之花先開後合,比喻行權,先反而後順,此章言「思」之重要,所思對象無論多遠,一思便在眼前,學得這個字,修道便有大用。

 

本章重點

一、唐棣之花與一般花的不同

或說本章根據上章而來,或可單獨看,不論如何,本章也離不開權變。《詩經》寫作手法有所謂的賦、比、興,本章屬於興,也就是藉由某物來興起感悟,好比看到鴛鴦在水中游,感悟君子要找到窈窕淑女,成家立業。 「唐棣之華」,唐棣是一個樹的名稱,之華就是它的花。有人說唐棣就是郁李,這種植物開花的時候,像雲一樣多,果實是暗紅色的,可以吃。唐棣之華,特色就是「偏其反而」,偏就是風一吹,偏向一邊的搖動,好像公子風度翩翩,就像有些人畫花卉的時候,一面用工筆畫花、畫葉子,一面又在無形當中,經營出春風中飄蕩的神韻。一般的花是先合後開,從含苞待放,到慢慢綻放,但是唐棣之華是先開後合,有人說偏其反而是指唐棣之華的花瓣,是左右相反的,跟一般的花不一樣。而是語助詞,沒有意義。「豈不爾思」,爾可以當成近,也可以當成你來講,當成你就是難道不想你嗎?可是「室是遠而」,我們住得太遠了,所以想你是沒有用的。

二、孔子藉詩經興起的聯想

《唐棣之華》是一首佚詩,就是已經失散的詩經,孔子藉著這一段詩,興起的感悟叫做「未之思也」,剛才說因為距離很遠,想你沒有用,孔子說這是沒有認真想,如果認真想,「夫何遠之有」,遠近根本不是問題,求道也是一樣,為什麼不求呢?或是自認力不足,或是太忙了,其實這些都是藉口,再忙,我們都不會忘記要吃三餐、要睡覺,所以不怕做不到,只怕不真心做,只要有誠意,距離、障礙、挫折都不是問題。未之思也,沒有去反面思考,其實是可以權變的,不思的時候才會遠,思的時候,哪裡遠呢?即便要克服的障礙多且複雜,都可以克服。

三、欲是孔門的心法

《孟子‧盡心》篇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你非要得到他不可的時候,你一定會得到,《論語》有一章,可以做本章的補充,叫做「我欲仁,斯仁至矣」。三千弟子中,只有顏回仁心不退轉,難道顏回有什麼特殊之處嗎?其實顏回只是非常渴望得到仁心,所以仁心一定會被他得到,他會想辦法來學仁、行仁,所以孔子才會說,雖然學仁、行仁,難以達到,但這是自己的事,生活上的怠惰、心志上的怯懦,學習本章都可以對治,像曾子稟賦不足,一樣可以靠百千次的練習學會,《中庸》說,認為利他的心態、作法太難生了,有很多障礙難以克服,這樣的人是不可以為道的,可見道的核心、本質就是仁。孔子為了把道傳下去,即便周遊列國,路途遙遠,都不會成為他行道的障礙。

《論語講要》原文

學、道、立、權,四個境界,層次分明。學是各種學問。道是修行聖人的大道。立是修道而能立定根基。權是推行大道而能通權達變。 求學的人多,修道的人少,所以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適字作之字講,之就是往,適道就是往道上走,也就是修道。同是修道的人,未必都能立道。孔子十五歲志于學,三十而立。普通人修學幾十年,不一定就能立,可見其難。所以,可與適道,未可與立。縱然可與立,然而講到行權,則須隨機變化,變的結果,恰好與道相合。如果沒有權變的智慧,決定辦不到。所以,可與立,未可與權。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