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52.鄉黨7-2_孔子的飲食之道第257課

252.鄉黨篇 第七章

【經文】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字詞解釋】

齊:ㄓㄞ,齋。

厭:ㄧㄢ,飽足。

饐:ㄧˋ,氣變。

餲:ㄞˋ,味變。

失飪:飪 ㄖㄣˋ,烹調未熟或過熟。 割不正:宰殺的方式殘忍。

沽酒市脯:沽與市都是買的意思。

脯 ㄈㄨˇ,乾肉。

【白話解釋】

(二)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吃飯的時候,不必講究飯菜精美,也不講求肉要細緻,但能充飢即可。若穀類的食物氣味變得不新鮮,魚肉也腐爛,吃了容易中毒,所以不吃。若食物的顏色變惡了,或是烹調的味道惡劣也不吃。若食物未煮熟或過熟也不吃,或不符合春夏秋冬四時所應該吃的食物,以及不是正餐的時候,這些都有害於健康,所以不吃。如果肉是用殘忍的方法宰殺,作法慘無人道,就不忍心吃。若配菜的醬料加了很多不適當的佐料,則對身體有負擔,所以不吃。吃飯雖有肉與菜配,然須以飯為主,不使肉氣勝過飯氣,以免傷胃。飲酒多或少雖沒有一定的量,喝多喝少也沒有規定,但以不喝醉為限度,不醉則談吐行事不會亂。從外面買來的酒未必清潔,從外面買來的肉類,不知是何種動物的肉,所以孔子都不吃。而食物中,薑能去邪味,發正氣,所以不撤去,但不多吃,因為薑是熱性的,吃太多,會導致寒性、熱性不平衡。

【章旨】 此章綜記孔子飲食之節。

本章重點

一、孔子不以精細為飽足

第七章分三篇來解,這是第二篇,經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有人說孔子吃飯不討厭精,愈精細愈好,膾是切細的肉絲,即孔子是美食主義者,很喜歡美食,但問題孔子本身是個吃粗茶淡飯也樂在其中,即便貧窮也甘之如飴的人,怎麼會講究美食。況且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志在道上,卻因為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而感到羞恥的人,這樣的人不足以跟他議道。故此處應該是指孔子不會以精細為飽足,意即不求美食,當然若是國家盛會,或是鄉人飲酒,孔子也不排斥,只是平常不會追求美食的享受,這是他的飲食習慣。

二、不能吃的食物

接著講孔子的養生主義,飲食也是一種藥,可以治餓,可以治氣血不足,或補足身體所需的養分,藉著飲食讓身體健康。「食饐而餲」,食指穀物,饐是鼻子聞,餲是舌頭嘗,鼻子聞氣味變了,舌頭嘗味道不對了,食物已經不新鮮了,吃了會傷腸胃,或傷及其他器官,就不能再吃。「魚餒而肉敗不食」,餒是腐敗,餒跟敗也是可以說是鼻子聞味道變了,舌頭嘗味道變了、餿掉了,這不能吃。「色惡不食,臭惡不食」,色是顏色,比如麵包發霉,或者青菜放到隔餐變色,都不能吃,臭惡指烹調的方式過於奇怪,或用的醬料不對,味道不調和不能吃,一般說臭豆腐是氣臭、味不臭,聞起來臭,吃起來不臭,鼻子聞食物的氣可以養氣,而炒辣椒,聞不到辣氣,但吃起來辣,這是養血。「失飪不食」,食物過熟、燒焦,吃了容易燥,若烹調不夠熟,也不能吃,因為沒有殺菌、不衛生。再來「不時不食」,有一說是火候不到,但這跟失飪不食似有重複,此處指不是當季的不吃,因為吃當季的比較合乎時令,又或不是三餐時段,也不要吃,零食少吃,或者不吃,再來「割不正不食」,有的說刀工切得不正不吃,李教授說若是如此,孔子也太難招待了,此處的割是宰殺的意思,宰殺不正,代表手段很殘忍,這種不能吃。 「不得其醬不食」,醬搭配食物,要搭配得恰到好處,包括醋、肉醬、薑、蔥、蒜、花椒、甜麵醬、辣椒醬等等。醬料有調和之功,可以增進美味、促進食慾,不過現代人煮菜都會放一些醬料,所以也不一定要再用醬料。

三、其他飲食上的講究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吃飯配菜,菜飯的主體是飯,以前做農的人,早上一定吃飯。肉雖多,不能勝食氣,氣很重要,有時候脹氣並不是食物吃得多,而是氣讓胃會有飽足感,有人吃很少,細嚼慢嚥,吃進去,氣就容易多,你可以少食氣多,讓胃有飽足感,否則吃太多食物,不易消化,也會增加胃的負擔,或者油膩的食物,吃多也容易便祕,消除脹氣,胃就有餓的感覺,所以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肉的氣不能勝過穀物的氣。 「惟酒無量,不及亂」,酒要看場合,比如國君施宴,或是鄉人飲酒,或參加聚會,酒可喝多喝少,重點在不及亂,不會酒醉亂性,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做一些輕挑、浮躁的肢體語言,不及亂就是不會亂性,很有酒德。 「沽酒市脯不食」,沽、市都是買的意思,脯是乾肉。酒從外面買來,未必清潔,肉從外面或是市場買來,不知是何物之肉,所以也不吃。有人說,因為當時流行自己釀酒,這也有可能,還有人說,這段話是在講祭祀的時候,祭祀用玄酒,玄是北方的意思,五行北方就是水,水火金木土,玄酒就是水,然後拜生肉,主祭者不喝酒,戒齋當然不會去買酒買肉,祭祀的酒肉又另當別論,不過酒還是以水為主,肉講究新鮮,所以不衛生的肉或許不買。主祭者一定謹守齋戒的原則,陪祭者在家做得到的話也是戒齋沐浴,如此自然有福報。 「不撤薑食,不多食。」薑的氣是正氣,可以除掉邪氣,薑除了能夠除晦氣,通神明外,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溫度上升,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小板凝集。李教授說,可以把薑當成醬料,也可以像現在的煮法,炒菜先爆薑,還可以加上蔥花、鹽,再煮菜,換言之,煮菜的刀法、工法、程序都有一定,讓食物有氣有味,增加食慾,養氣、養血。

《論語講要》原文

齊,即是齋。祭祀前,必須齋戒沐浴,祭祀時始有感應。「明衣,布」,依古注,是用布做的親身衣,即浴後所穿的明潔之衣。

齊必變食二句,是說齋戒時變更平常的食物與居處。古注變食,或謂不飲酒、不吃肉,或謂下文有「肉雖多」,以及「惟酒無量」等語,則非不飲酒,不食肉。主張前一說者,則將下文另分一節,亦可。遷坐,皇疏引范甯云:「遷居齊室」,即是不與妻同房。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兩厭字說文作猒,讀平聲,是飽的意思。不厭就是說不求其精細而飽,意為聖人食無精粗皆可以飽。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食指穀類的食物,饐是氣變,餲是味變,皆不新鮮。魚肉餒敗,即是腐爛。陳腐的食物容易中毒,所以不食。

色惡是食物的顏色惡劣。臭惡不是腐臭,而是烹調的臭氣惡劣。食物未熟,或過熟,皆是失飪。不時,有不同的講法,一是烹調不到火候的食物,一是不合春夏秋冬四時所宜的食物,一是一日三餐不在朝夕日中的時候。這都有害於健康,所以不食。

割不正的割字,是宰割,即是殺的意思,如割雞解牛等,與切肉之切不同。割不正,非指切肉不方正,而是用殘忍的方法宰殺。皇疏引江熙云:「殺不以道,為不正也。」殺得慘無人道,不忍心吃,所以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醬有醯醢等多種,竹添光鴻以為,不得其醬,是不得其所宜之醬。醬各有宜,如藥味然。不得其醬,恐或有敵物。得其醬,則增其美,而去其害,故君子重之。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劉寶楠正義說:「氣猶性也,周官瘍醫,以五氣養之。五氣即五穀之氣。人食肉多,則食氣為肉所勝,而或以傷人。」按照本草,不論動植物,皆有性氣味色之類別,然以性為主,正義引用周官之說應從。肉雖多,不能多吃,必須以飯為主。不使肉氣勝過飯氣,以免傷胃。惟酒無量,飲多飲少,沒有定量,但以不醉為度,不醉則不亂。

沽酒市脯不食。沽市二字都是買的意思,脯是乾肉。酒從外面買來,未必清潔,脯自外面買來,不知是何物之肉,所以都不食。

不撤薑食,不多食。撤是撤去,薑能去邪味,發正氣,所以不撤去,但不多食薑食。

祭於公,是陪君祭祀,祭畢,君賜祭肉,不待經宿,即須分享,表示不留神惠。自家祭祀,其祭肉不能超過三天,免褻鬼神之餘。公祭或家祭之肉超過三天,已經陳腐,便不能食,只好敬而埋之。

食不語,寢不言。吃飯睡眠皆不是說話的時候。吃飯時,口中嚼物,睡眠時,安靜休息,故不宜言語。但在宴會時,敬酒敬菜,也不能不說話,朋友也有連床夜話的情形,然而亦須少說。

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瓜字或作必字,與祭字連讀,但鄭康成仍從古文論語作瓜字。古有祭食之禮,即在飲食之前,將每種食物取出少許,放在食器之間,以祭祀古時發明以火作熟食之人,表示不忘本。但非美食可以不祭。而孔子日常所食的,雖是粗疏之食,以及菜羹瓜果之類,也要祭之,不敢以菲薄廢禮。祭時必然肅敬。此說詳見劉氏正義。

席不正不坐。史記孔子世家將此句記在「割不正不食」下。古時未用桌椅,以席鋪地而坐。鋪席必須端正,不正則不坐。

這一節綜記孔子飲食之節。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