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71.仁者無惡第76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苟志於仁矣」之義

      「苟」即「如果」或是「誠然」,「志」的造字,上面為士,下面為心,即讀書人的心,故「苟志於仁矣」解釋為:誠然此人(讀書人)能夠志於仁,能夠立志於利益天下蒼生,來培養自己的能力,就能「無惡也」。讀書人立志利益他人的範圍可以從家庭、團體,擴展到社會、國家,仁還包括各式各樣能力的培養,並在世俗上取得職位,來服務大眾。仁心事業能力的培養,以及仁心事業的達成,都是他一心嚮往追求的,若非讀書人,不會有這樣的心志。

 

二、「無惡也」,惡的讀音

      「無惡(讀餓)也」宋儒的講法是苟志於仁者不會做壞事,但此章若是這樣解則不奇特,另一個解釋是不會以惡衣惡食為恥辱,就算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也不會覺得恥辱,不會認為自己很可憐,也不怕過苦日子,「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便是代表。第二種「無惡(讀物)也」,也就是對於相處的人,沒有我厭惡的人。能厚待親人,也厚待他人,像是孔子的有教無類即是同等對待所有來學習的人。又如帝舜的父親頑劣、母親陰狠、弟弟驕傲,帝舜都沒有討厭他們,而是想辦法導正父母兄弟,這是他孝子的心志。故日後他成為國家領導人時,不會以個人的好惡來區分他人,而能夠大公無私的來看待每一個人,心胸寬闊,這是苟志於仁的胸懷。

 

三、與上一章「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合看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就是沒有他厭惡的人,而前一章「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有喜好與厭惡的人,兩說是否矛盾?

      其實不然,「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是指志於仁者,不會因為自己的私欲、個人名聞利養的追求而有厭惡與喜好。這樣的人他「能好人,能惡人」,意即他在任用人時,能夠遠離小人、親近君子,像孔子遠離陽虎、親近蘧伯玉。所以這兩章合讀,才能看到苟志於仁真正的胸懷。

 

 

里仁篇第四章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字詞解釋】

惡:ㄜˋ,不善的,壞的;或讀ㄨˋ,厭惡。

 

【白話解釋】

解法一

      孔子說:誠然能存心在仁,一心嚮往仁德的人,自然不會有壞的念頭和不好的行為。

 

解法二

      孔子說:誠然能存心在仁,一心嚮往仁德的人,便不會憎惡他人。志於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惡人,亦能以善心勸他改惡向善。

 

【章旨】

      承上章而言,如雪廬老人所說仁者無私怨。本章與上章文義相承,上章言能好人之善,能惡人之惡,一切出自公心。本章是無個人之好惡,就算此人昔日為惡,只要肯改邪歸正,改惡向善,無不接納,謂之仁者無敵。依解法二更佳。

 

 

《論語講要》原文

      無惡的惡字,釋文有兩種讀音。一讀入聲,作善惡之義講。一讀去聲,作好惡之義講。劉氏正義,程氏集釋,皆說;「案前後章皆言好惡,此亦當讀去聲。」

      孔安國注:「苟,誠也。言誠能志於仁,則其餘終無惡。」

      朱子集注:「苟,誠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誠在於仁,則必無為惡之事矣。」

      今以惡字作好惡之義講,則此章是說,誠然能志於仁者,便無所憎惡之人。志於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惡人,亦能以善心勸之改惡向善。所以,一個人果然志於仁,即無所惡之人。

      俞曲園群經平議說:「上章云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此章云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兩章文義相承。此惡字即上章能惡人之惡。賈子道術篇曰,心兼愛人謂之仁。然則仁主於愛,古之通論。使其中有惡人之一念,即不得謂之志於仁矣。」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