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72.君子行義存仁第77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不是以仁義之道而得財富權貴,仁者不居不取

      富貴與貧賤都不一定是壞事,也不一定是好事,君子處富貴、處貧賤皆是好事,小人處富貴、處貧賤皆是壞事。

      富是有錢,貴是地位高,富貴是人之所欲,但若是用諂媚、巴結、討好、走後門、種種巧取豪奪的手段而得來的富貴,則不取。以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容易得罪他人、患得患失,甚至他人也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所以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二、君子行道而得貧賤,寧守其道,不去貧賤

      貧與賤指生活困苦、地位低賤,沒有學習的資糧,很多生存條件不具足,受他人輕視等。如果君子利他反而得到貧賤,可能是因為時機、政局等等緣故,此時就安於貧賤,像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孔子一生道不能推展,落難他邦,也是「飯疏食飲水,樂在其中」,皆是安於貧賤。

 

三、君子在任何時候,皆不違背仁心

      仁是君子的本質,有仁才成就君子之名。君子在任何時候皆不違仁,即便是一頓飯之間也不違仁,在一頓飯中忘失道心是很容易的事,因為人的基本慾望是要維持生存,容易貪求口腹之欲。在吃飯時要如何用心呢?不論眼前是美食、粗食都沒關係,用餐時要想到的是讓身體健康,以服務人群,經營有利於人生的事業,所以連吃頓飯,都是在支助自己的仁心。

      甚至於「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在造次、顛沛之時都能維持仁心,造次指緊急倉促的時候,很多人在緊急倉促時會原形畢露,能沉得住氣、忍得住,表示此人定力夠、能耐足,所謂板蕩識忠臣、亂世識英雄,像是文天祥在狹小的監獄中,性命岌岌可危的狀態下,反而磨練他的道心,使他正氣充足。道有時候是在逆境中養成,順境中學習,經過考驗,才是真正君子的能耐。孔子周遊列國便是藉著各種境界磨練弟子的道心,訓練仁心的養成與維持,培養弟子的眼界、胸懷、心量,回到魯國時能做經學的傳承者,這才是孔子真正的目的。出路是在內心上說,當內心有出路時,外境上可以選擇有出路,也可以選擇沒出路,選擇有出路是因為道可以推展,道不能推展時寧可選擇沒出路,避免傷害道。

 

 

里仁篇第五章白話翻譯

【經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字詞解釋】

所惡:惡(四聲),厭惡。

惡乎:惡(平聲),何。乎,語助詞。

造次:迫促不暇。

顛沛:偃仆、傾倒。

 

【白話解釋】

      孔子說:財多與位高是人所貪戀的,但必須取之有道,才是可居可取。如果不是以仁義之道而得財富權貴,仁者不居不取,即所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反之,無財無位,生活貧困是人所嫌惡的。君子行道,應當得富貴,而反得貧賤,此時賢能的君子深知,時代有否有泰。在否閉不順的時候,君子雖有能力去除貧賤,但若必須捨去所行的善道,則寧守善道,而不去貧賤。

      君子捨棄了仁心仁事,如何得成名為君子?君子既然不可以捨去仁,則須經常保持仁心,在平常即使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心。在最匆忙、遇到緊急問題的時候,心必定安在仁上。在遭遇危險,甚至面臨死亡之際,他的心也必定安在仁上,可見君子無時無刻皆不離仁心。

 

【章旨】

      此章言君子行義存仁的形象。

 

 

《論語講要》原文

      孔安國注:「不以其道得富貴,則仁者不處也。」

      何晏注:「時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則不以其道得之,雖是人之所惡,不可違而去之。」皇疏:「富者,財多。貴者,位高。乏財曰貧。無位曰賤。」

      富貴是人之所欲,但如不以其道得之,仁者不處。不處,即是不居,亦可說是不取之意。富貴可得,但因不合道理,而不取。這不是普通人,而是仁人。孔注甚得經義。

      貧賤是人之所惡,何氏以為,君子行道,應當得富貴,而反得貧賤,這就是不以其道得之。例如尚書伊訓篇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是得富貴之道,如果作善,而得貧賤,即是貧賤不以其道得之。君子深知,時代有否有泰。在否閉之時,雖然履道,而反得貧賤,亦不可違而去之。假使去之,則必去其所行之道。故君子寧守其道,而不去貧賤。何氏之注可從。

      孫奇逢四書近指說:「人初生時,祇有此身。原來貧賤,非有所失也。至富貴則有所得矣。無失無所得,有得有所失,故均一非道。富貴不可處,以其外來。貧賤不可去,以其所從來。孔子樂在其中,顏子不改其樂,全是於此看得分明,故不為欲惡所乘。」孫氏此說大有道理。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孔安國注:「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為君子。」君子去仁的去字,作捨棄講。惡乎的惡字,讀平聲,作何字講。乎,是語助詞。君子捨棄仁,何得成名為君子。

      君子希望成賢成聖,必須行仁。但是,何謂仁,如何行仁,皆非人人所能了解。君子行仁,未能完全至於仁,首須能近乎仁。例如恕道,剛毅木訥,皆是近仁。又禮記中庸:「子曰,力行近乎仁。」孔穎達疏:「以其勉力行善,故近乎仁也。」孔子教人孝弟忠信,即是重要的善行,故能力行孝弟忠信,亦即是近乎仁。近仁即能至於仁。不近仁,則遠仁,遠則去仁,不能成其為人所稱的君子。

      如何不去仁,下文云: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終食之間,就是吃一頓飯之間。違仁,即是去仁。造次,馬融說是急遽,鄭玄說是倉卒。造次就是倉卒二字的轉音。邢疏說,急遽、倉卒,皆是迫促不暇之意。顛沛,馬融注為偃仆。

      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則須經常保持仁心,雖在一食之間,亦不能去仁。造次必於是,急遽時,其心亦必在仁。顛沛必於是,在偃仆之際,即是遭遇危險,甚至面臨死亡之際,其心亦必在仁。此為君子須臾不可離仁之義。

      自「君子去仁」至「顛沛必於是。」古注與前合為一章。陳天祥四書辨疑說:「前段論富貴貧賤去就之道,自此以下,至顛沛必於是止,是言君子不可須臾去仁。彼專論義,此專說仁,前後兩段,各不相關。」陳氏主張,前後兩段,各為一章。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從陳氏之說。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