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80.有禮不讓只是虛有其表第85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以禮讓為國

      禮從修身開始,其次齊家,再拓展到社會的人際關係,乃至於治國平天下。《禮記》上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沒有禮,道德仁義則無從施展。而禮的本質是謙讓,《易經》上說謙卦六爻皆吉。《論語》亦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的本質是仁,禮的本質是讓,意即讓裡面含藏著仁心,懂得為他人著想、考量。禮讓當中包括對方是人才、是有公心之人,就要保舉他。像堯舜治國,本質就是禮讓。舜在位時,不管是辦教育、辦農業、辦禮樂等等都讓給國家的人才做。甚至傳位時,也是「傳賢不傳子」,最高的禮讓就是「禪讓政治」,是最有氣象的政治。

      禮讓表面上看不到他的豐功偉業,但實質上經營出的和諧氣氛,是一般朝廷難以達到的。晉朝時,有兩位將軍過世,軍隊要重新改組,國王便派士匄做中軍元帥,士匄說他要讓給伯游,自己做輔助。此時派韓起為上軍元帥,韓起就讓給趙武,自己做副的。這時下軍派欒黶,欒黶本來是粗暴之人,而且自以為功勞很大,看到中軍、上軍都這樣讓,他就乖乖的接下軍元帥。在交接當中,大家一團和氣,所以古人說「爭之不足,讓之有餘。」

 

二、不以禮讓為國,禮則無用

      如果不是以禮讓為國,禮是無用的。例如三家大夫僭越,不把國君看在眼裡,此時來祭泰山,在自家演樂舞,如禮何?禮一點用都沒有,反而是禮崩樂壞的開始。禮的本質是讓,孔子當時為了魯國的強盛,以大司寇攝行相事,主張墮三都,卻遭致反對,因為三家大夫權力薰心,不願意讓出既得利益,此時就算保留周公之禮,國家依然衰敗。周禮本來是要讓國家強勝的,但是小人不讓,爭名奪利,用禮反而加速衰敗!社會也是一樣,表面上客客氣氣、行禮如儀,私底下卻是勾心鬥角,這樣的禮是沒有用的。而君子用禮能夠加速強勝,因為「禮之用,和為貴」,大家一片和諧。

 

 

里仁篇第十三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白話解釋】

      孔子說:若人君能夠以禮讓來治國,那麼對於國家的一切事情有什麼困難呢?反之,若不能以禮讓來治國,則上下不敬不和,必互相爭鬥,縱然有禮法上的形式,也只是虛文而已,這樣的禮又有什麼用呢?

      堯舜皆行禪讓,把天下讓出去,而周文王在當西伯時,虞、芮二君爭田,朝見周國,請其評理,等到進入周國境內,所見朝野人士無不相讓,二人自慚而返,天下聽聞此事而歸附周朝的有四十餘國,可見古人無事不讓,能禮讓就不會相爭,故國家容易治理。

 

【章旨】

      此章言治國者,必須禮讓也。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