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知

    《給孩子的傳家禮》處世 13–理智與情感-從延陵季子學習人生的關鍵抉擇力


    十三、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處世,該如何避免做下錯誤決定? 是該聽從自己內心情感的聲音,還是要依循腦袋的理智? 孔子早就發現人的理智與情感在做抉擇總是相互拉扯僵持不下,所以孔子早就說明了做人處世做決定的指導原則: 那就是「義之與比」。而春秋時吳國的季札(世稱延陵季子)則以面對強大誘因時能以義做抉擇的最佳典範。

    常禮舉要處世篇第十三條說道「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感情為私,理智為公,因此當我們做任何事情,必需要以合乎理智公義來下決定。孔子曾說: 「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說明了孔子以義為衡量人事的標準,合義則行,違義則不從,所以說義之與比。義是合宜的意思,可以解釋為義理、正義、道義,正與常禮舉要不謀而合。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人爭搶上位,為此兄弟鬩牆、父子相殘。但也有人在每次掌權治國的大好良機降臨時堅持不受,那就是吳國的季札。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老么季札最賢能,壽夢因此有意傳位季札,但季札堅決不受,一因違背宗法,二則不破壞兄弟情誼,這是他第一次拒絕上位。壽夢過世後,長子諸樊提議將王位讓與眾望所歸的季札,季札基於上述原因再次拒絕。第三次是三個哥哥輪番當了吳王並且相繼過世後,王位順理成章屬於排行老四的季札,但季札依然拒絕,因為他看清當時兄弟的兒子們均對王位虎視眈眈。其後果然姪子輩相殘。公子光派刺客專諸暗殺了吳王僚,取而代之是為吳王闔閭。事件發生當時,季札正出使在外,季札返國時,吳王闔閭主動提議讓位季札,世人不免好奇季札是否會響應民意起兵討伐以不義手段取得王位的闔閭,還是乾脆接受闔閭讓位以重整朝綱? 根據史書記載,季札並未選擇以上兩個提案,反而先公後私,公是去向新的吳王闔閭回報出使任務的結果,私是季札去哭吳王僚的墓。他說:「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如果吳國歷代祖先的祭祀不會斷絕,如果百姓之事不會無人主持,如果國家能有善加統治,那就是我的君主。也就是季札並未為了興兵討伐弒君之人而造成國家更大的動盪,反而以祖先的祭祀、百姓的安養和國家的秩序和平為考量。這就是季札在做決定時,能以理智、能以義為考量。

    同樣的,我們今人在做選擇時往往參雜了個人情感而無法做出正確決定,因此容易被貪嗔癡慢疑牽著走。因為貪心,所以接到中獎電話會信以為真; 因為嗔火,所以錯失與他人合作的機會; 因為癡心,因此深陷愛情泥沼; 因為慢心,導致無法禮賢下士; 因為疑心,人與人失去了最基礎的信任。

    擺脫做下錯誤抉擇的方法只有一個: 就是處世做決定時,要保持理性,以義為依歸。古人的方法,就是今人最好的處世指導原則。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