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66.子在齊聞韶第171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孔子在齊國聽聞韶樂

      孔子是音樂家,不但深知樂理,能品味音樂,還能與道相結合,彈琴彈到出神入化。孔子三十五歲到周朝向老子問禮,向萇弘問樂,回到魯國時,此時魯國內亂,魯昭公出逃至齊國,魯國沒有國君,三家大夫越俎代庖,魯國此時稱之為國家沒有意義,孔子便追隨國君的腳步,離開魯國,來到齊國,住在齊國大夫高昭子家,得聞韶樂。

 

二、韶樂怎麼來的?為何會留存在齊國?

      韶樂是舜王的音樂,舜從堯手上接天下,並把天下讓位給禹,是真正禪讓政治的實行者,舜本身經歷按部就班的訓練,能力深厚,又能任用賢能,故接天下、傳天下都很和平,沒有殺伐與爭鬥。舜的樂師夔便做音樂來表徵這一段的功績,表徵太平盛世,感得百獸來舞、鳳凰來儀。

      舜的後代被封到陳國,後來陳完(陳敬仲)來到齊國,當時是齊桓公在位,到了齊景公時,陳大夫已經執掌國政,代代都是賢人,可說是五世其昌。可惜到齊景公之後,陳公子陳恆就殺了齊簡公,非常可惜。有的註解說,本章是孔子聽韶樂,感慨說道:想不到陳大夫會篡位,若是如此解讀,則文氣不對,孔子這段話沒有感慨,而是深深的讚歎韶樂。

      讀本章可知,魯國沒有韶樂,韶樂保留在齊國,可是齊國國君喜歡聽靡靡之音,故韶樂沒辦法在宮廷流傳,而保留在民間。

 

三、孔子聽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聽聞韶樂,想不到韶樂可以到達如此美妙的意境,使孔子流年忘返,無法出離。「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代表時間很長,孔子三個月食不知味,心沉浸在音樂上,美食當前都吃不出味道,學東西如此投入,才能學到神髓。

      二程說孔子太執著,但執著是對世間聞名利養說執著,孔子投入到聖王的音樂中,學進骨子裡,甚至能夠在音樂中通達性與天道,通達人世的吉凶禍福,如何能稱為執著呢。

      反觀當時魏文侯聽先王的音樂,聽著便昏昏欲睡,而聽到鄭國、衛國的靡靡之音時,就精神振奮,屬下跟他說,中正平和的音樂有助於修心養性、齊家、治國,靡靡之音會使心志委靡、浮躁懶散,無法認真思維,又如何能治國。魏文侯雖然聽進去,卻做不到,他尚且做不到,更何況是一般人。故經學能學入骨髓,此人不是普通人,能夠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內心深處平和、安靜高矌、高瞻豁達,內心隱微處是這種想法,此人的命運不是普通的命運。

 

 

述而篇第十四白話解釋

【經文】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字詞解釋】

韶:ㄕㄠˊ,舜王的音樂。

 

【白話解釋】

      歷史背景:此章的歷史背景是魯昭公二十五年,郈昭伯在鬥雞上輸了季平子,惱羞成怒聯合昭公攻打季氏,兵敗後被殺,昭公出奔齊國,孔子從周朝回魯的路上聽到魯君出奔,於是不願意待在沒有國君的國家,遂入齊國。

      孔子在齊國聽聞與學習表徵舜王德業的韶樂,渾然忘我,蕩氣迴腸,三個月都沉浸在韶樂的意境中,吃飯時連肉的美味都感覺不到。因而讚歎的說:想不到韶樂的創作,表徵舜王的成就,意境如此之高,令人歎為觀止。

 

【章旨】

      此章孔子美韶樂也。

 

 

《論語講要》原文

      此章句讀不一,皇疏邢疏朱注皆以三月不知肉味為一句。清儒武億經讀考異,據史記孔子世家「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主張讀以「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後來注者亦多從之。但世家之文亦可讀為「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今仍舊讀。

      韶是舜王之樂,而齊有之者,據漢書禮樂志,陳,舜之後,韶樂在陳,春秋時,陳公子完奔齊,齊乃有韶,歷代學者皆從此說。日人竹添光鴻則謂,齊桓公滅遂所得,遂亦舜之後,可備一說。

      集解:「周生烈曰:孔子在齊,聞習韶樂之美盛,故忽忘於肉味也。王肅曰,為,作也,不圖作韶樂至於此,此、齊也。」劉氏正義:「以此為齊,此王誤解。漢書禮樂志,不圖為樂之至於斯,美之甚也。以不圖句為美義,勝此注。」

      竹氏會箋:「不知肉味,如發憤忘食,聖人好樂之至也。」「又先儒述大學正心之旨,以為三月不知肉味,殆乎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聖人之心不應固滯如此,故程子以三月為音字之誤,見大全小注,此本韓愈筆解,然史記明云聞韶音,學之三月,是音與三月各出,焉得形誤。大學以不知味箴放心者,謂平常好惡嗜欲耳,固不得與此相比擬焉。」

      蔡節論語集說:「韶,舜樂也。三月,言其久也。舜之後為陳。自陳敬仲奔齊,其後久專齊政。至景公時,陳氏代齊之形已成矣。夫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蓋憂感之深也。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斯者指齊而言也。韶本揖遜之樂,今乃至於齊之國。其殆傷今思古。故發為此歎與。」傷今思古者,意為陳氏勢力日益發展,姜太公之齊將不保矣。又,舜有揖讓之德,而其後代之陳氏不知讓矣。

      劉氏正義:「不圖者,言韶樂之美,非計度所及也。釋文為樂並如字,本或作媯,音居危反。非。包氏慎言溫故錄,媯姓陳,夫子蓋知齊之將為陳氏,故聞樂而深痛太公、丁公之不血食也。此就釋文所載或本為義,然此句承不知肉味之下,正以贊美韶樂,所以聞習之久,至不知肉味也。若以為樂作媯樂至於斯,為陳將代齊,則別是痛感之義,與上文不貫,似非是也。」

      就經文說,不圖為樂之至於斯,是贊韶樂之美。其他各注亦可並存,以資參研。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