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99.泰伯篇第九章:詩禮樂是必備的涵養第204課

本章重點

 

一、興於詩

孔子引導學生,特別是引導他的氣質、見地、悟性,引他走入內聖外王,這才是引導的核心。至於諸多的才藝,再慢慢的培養,讓他有能力入世,但是又知道核心價值、中心思想,這樣的人,是不會變質的,甚至能帶來時代的利益與出路。 「興於詩」的興,就是感發,讓人感悟而發起,這種興是鼓舞人的心志,興起向善、溫柔敦厚的心。為什麼詩有這種效果呢?首先「詩言志」,詩人都是藉著詩來闡述自己的心志,都是真情流露的,〈毛詩序〉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心中很隱微的想法,發出來就是詩,詩可以用彈奏的、用唱的,從中可以感悟到很多事情,這往往就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展現。 詩如果譜成樂,就是美好的樂詞,詩可以表達心志外,也可以在工作上提高自己的興趣、樂趣,甚至可以發發牢騷,像古代的民謠,唱著唱著就忘記工作的疲勞,而有生活的情趣,有調心的方便。 詩的體裁是風、雅、頌,風就是歌謠,好的歌謠可以端正風俗;雅是天子宴賓客,或是天子接見諸侯,或是諸侯接見他國的貴賓…等等。這種廟堂的音樂,非常典雅,也能夠反映國情;頌是歌功頌德,在宗廟祭祀的時候,對祖先、神明的讚頌,表達感恩、緬懷,表達一種繼承,以上是詩的體裁。 詩的作法是賦、比、興,賦是直接說,不拐彎抹角,像杜甫的〈武侯祠〉,直接說諸葛武侯的偉大功業,帶給後人無盡的緬懷。比就是以此比彼,比如用棕樹,來比喻人的志氣沖天,不畏艱難,比也可以是溫婉的勸諫,意在言外,使言知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興是讓人有所感悟,像《詩經》的「關關雎鳩」,就是從雎鳩鳥的叫聲,以及他們的相處模式,感悟到夫婦同心。

 

二、立於禮

「立於禮」就是很多的軌範,透過禮節的節制,讓你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此來建立人格,能夠替人著想,做事有次第,對人有禮貌,這些都是確立人格的方式。《中庸》說「發乎情,止乎禮」,或是「發而皆中節」,就是情緒的發,都能夠恰到好處,有禮來節制情緒,讓情緒的發可以利益別人,或收斂自己,有這種禮儀的訓練,人的氣質就會顯得高貴。〈曲禮〉也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道德仁義,都要透過禮的操作,才能表現出道德仁義的內涵,道德仁義的外相是禮;禮的內涵就是道德仁義。 《論語》上說:「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導之以德,是能引導人們品德、能力、智慧的建立。齊之以禮是用禮來通往這樣的內涵,引發人們重視公德心,有道德的規範,而不是靠嚴刑峻罰。

 

三、成於樂

成於樂」,最後用音樂來成就一個人的人格。前面講詩會讓人感悟,但是這種感悟如果是透過音樂,配合聲調,吟詠起來,其感悟之深會讓此人的人格特質、氣質建立。 禮也是一樣,當禮有樂來調和時,禮就不會死板,好比在宗廟祭祀的時候,進退依禮,有音樂的配合時,那種禮就讓人感覺有氣象、有韻味,讓人在樂當中,通達禮的重要,通達詩的重要。所以是由樂來成就我們的人格特質與悟性。 《孝經》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風氣習俗的改變,音樂最好,可是樂如果沒有禮、詩來做配合,樂也不能顯出它的尊貴,這三者要相互配合。 禮在操作的時候,也要知道它的意義,像《周禮》、《儀禮》講究官制、生活的儀節,特別要透過《禮記》去講解,然後有音樂的配合。《毛詩序》說:「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用語言還表達不盡,便用諮嗟嘆息的聲音來延續它,諮嗟嘆息還不盡情,就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滿足,於是不知不覺手舞足蹈起來。音樂的功能就是在語言不夠的時候,能發揮你的心意,所以音樂演奏起來特別感人。

 

泰伯篇第九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白話解釋】

孔子說:詩是詩人以最純真性情流露的文采,觀覽古人的詩,可以鼓舞人的意志,使人興起向善的心。而學詩,必須同時學禮,學禮方能立身處世,使言行舉止合乎節度。學禮之後,在日常生活中,諸如打掃、應對、進退等禮節,都能有所持守,在社會待人接物上,諸如尊卑、親疏、遠近等相待之禮,也都能有所遵循。學詩學禮,猶未完備,還需要學習音樂,音樂可以涵養人的性情,使人達到至善的境地,成為高尚完美的人。

 

【章旨】

詩禮樂是聖人之學的基本修學,是孔門弟子共同學科,也是走入時代必備涵養。
 

《論語講要》原文

集解:「包曰。興,起也。修身當先學詩。禮所以立身。樂所以成性。」 「興於詩。」尚書舜典說:「詩言志。」毛詩序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作詩有興賦比三種方法。包注:「興,起也。」也就是發的意思,由於他事興起自心之志,經外發而為言,此即言志之詩。志,是志於道,由倫常之道,以至中庸率性之道,皆是詩所言之志。 「立於禮。」禮記中庸篇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毛詩序說:「發乎情,止乎禮義。」學詩,必須同時學禮,然後能立。立,是一個人的正常態度,人非禮不能立。詩發乎情,而止乎禮,發而皆中節,始得溫柔敦厚之旨,這是詩的正常態度。學詩,最高的境界,在志於道,禮記曲禮篇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所以學詩必須學禮,非禮不立,故云立於禮。 「成於樂。」學詩學禮,猶未完備,尚須學樂以成之。樂是音樂。舜典說:「歌永言。」禮記樂記篇說:「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時行禮,例如國家祭太廟等,都要奏樂,同時有舞。手舞足蹈,都要合禮。包注:「樂所以成性。」樂記篇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皇疏說:「必須學樂,以和成己性也。」音樂得自天地之和,必與天然之序相合,始得融為一片天和,而能涵養性情,成就自性之德,故訓成於樂為和成己性。 樂是詩譜,詩是樂詞,禮是天然秩序,是人事規範,亦可以說,禮是詩的動作,詩樂表現皆須依禮成立。詩禮樂是聖人之學的基本修養,是孔門弟子的共同學科。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