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乾卦九二】見龍在田,易經教你自利又利他的修學法第15課

《周易集解纂疏講記》選輯(15) 【乾卦九二】見龍在田,易經教你自利又利他的修學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一、十目所視,無所隱藏,這是德

學中華文化,文字學一定要研究,字裡面就有道。比如說「德」,這是後起字,左邊的雙人邊,原來的字沒有。右邊上面是「十」,中間是「目」,我們人的眼目,眼目下面一橫是古字,仿宋字的寫法,先從左邊寫短短的一直,然後再往右邊一拖過來一橫,這樣一直一橫連起來,是「隱」字,然後下面是「心」,這就是德,十目所視無所隱藏。我們人在起心動念的時候,心裡沒有任何隱藏的事情,做事情也好、心裡所想的任何事情也好,就如同有十個人的眼睛在看著我,表示我的心裡沒有任何私心,沒有任何隱私,一切可以公開,連自己的起心動念都可以公開,所以古人講「事無不可對人言」,這就是德的原義。

二、直心是德

另外也講,德的右邊上面是「直」,下面是「心」,所以是直心,佛家跟儒家都是這個講法,直心不是指我們普通人的心臟,也不是我們腦筋的思想,因為我們腦筋思想是虛妄分別的,而心臟純粹是物質的,這個心是〈中庸〉裡面講:「天命之謂性」的那個性,心性,〈大學〉所講的「明明德」,明德也就是這個性。直心從我們真心出來,真心是一片光明沒有變化,佛家也講直心就是道場,有這個直心,到哪裡都是道場。所以中國字,很多字都有很深的涵義。

三、不講條件的施捨,是德的表現

施是一種德的表現,施叫做施捨,不講條件、不求回報。「陽主施又為德」,陽氣是純粹的施捨,是大公無私,做一切的好事,不要任何回報,這才是德。假如說今天拿些財物救濟人家,希望過一些時候,讓受到救濟的人來報答;或者心裡想,接受救濟的人雖然沒有能力報答,但是做這件事情一定有功德,將來可以得到很多福報,這都不是真正的施捨;真正的施捨一無所求,這才是直心。救濟人、出力氣來幫助人解決任何問題,憑的是良心,良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孟子講「良知良能」。真心不是看關係,只要能力能辦得到,不論是中國人、是外國人,甚至是動物,我們都要去解除他們種種困苦的問題,這樣才是施捨,這種施捨就是德,這樣解釋,才把中國聖人所造的字認識清楚,能認識得很徹底,字上面就有道。 不求任何回報,毫無條件,完全出於真心來施天下的一切蒼生,這個德施才能普遍,「德施普」用來解釋「見龍在田」,前面關於見龍在田爻辭的說明可以參考。

四、如何讓德廣博

〈繫辭下傳〉講,「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故曰「德施普也」。「世」是世間,聖人所接觸的任何地方都叫世間,看他的因緣、他的緣分,堯舜時代,他們治理的整個大陸就是與他有緣分的世間。聖人他所到的世間,他沒有什麼選擇,他拿善法來施捨世間一切好處。「伐」是自己表揚自己,聖人不伐,做再多好事,他自己不會宣傳,愈是善世而不伐,他的道德愈廣大,稱為「德博」。

五、德博才能教化,教化在改變氣質

「德博而化」就是教化,教化世間注重在「化」這個字,宋儒講「變化氣質」,教師把書講出去了,學生也聽了,氣質有沒有變化?這要從兩方面來講,學生不肯用功,當然他不會變化;再來當教師的人,自己的德沒有到博的時候,要叫所有學生都能受到你的教化也不容易,不能說沒有,一個、兩個、幾個人,有認同你所教的,他就得到教化,但是這樣還沒有到聖人的地位,聖人是德博,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世間人他就能化。

六、君子以禮讓代替競爭,讓掉了自私自利,反而得到更多

今日在學校教書,遇到這些剛強難化的學生,不要完全責備學生,自己要想想辦法,怎麼樣才能讓學生接受教化?要懂得把握教育的根本。現代教育都是教人家競爭,這不是中國的聖賢教育。孔子講:「君子無所爭。」學聖人要學做君子,君子處在世間與世無爭,處處講禮讓。而現在的教育,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都教他不要輸在起跑點,要跟人家競爭,處處要跟人家打拚,愛拚才會贏,這與君子無所爭相反。君子處處退讓,是一步一步放棄自私自利,放棄小我,放得最徹底,那個真我、真心就出現,聖人之德就出現。當聖人之德出現,生死問題就解決了。

處處跟人家爭,你要打倒人家,對方也要打倒你,所以現在這個社會上,每一天都有自殺的、凶殺的,非常多啊!競爭到尖銳化,彼此不是自殺就是他殺,國家與國家之間用戰爭來解決問題。懂得我們聖人的教育,看起來好像眼前吃虧,名利讓給人家,但名與利完全是假東西,我們讓得愈多,假我破除得愈多,真我、真心顯示得愈快。

雪廬老人在世時常講,你把這本帳算算,是讓人划得來呢?還是跟人家競爭划得來?算算這帳,一算結果,我們還是讓人划得來。所以善世而不伐,雖然我們在世間能力還是很小,但是我們總得要這麼學,總是要存著這個心理。我們有多少能力,我們就幫助世間,幫助人家解決很多問題。雖然這麼做,我們自己不要宣傳,也不需要政府給我們頒一個好人好事的獎狀,不需要啊!那麼逐漸逐漸的,我們自己就要擴充自己的德,由少分的德逐漸逐漸多,多到「德博」的時候就行。雖然還沒有到德博的時候,只要存著善世而不伐這個心,知道我們中國古聖先王教育的原理,處處自己這麼做,也教人家這麼做。不管別人過去惡習氣多麼深,自私自利的心多麼嚴重,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他會接受你的教化,因為你是拿真心教化,真心就是德,德就是直心,拿這個直心來教化學生,故曰:「德施普也」,你的德就能夠普遍的施捨下去。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