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纂疏講記》選輯(2) 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一、認識《周易集解纂疏》
《周易集解纂疏》這本書。清李道平撰。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採集三十五家之說,而成一本漢易專集。三十五家是:子夏、孟喜、焦延壽、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元、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崔覲、伏曼容、孔穎達、姚規、朱仰之、蔡景君。四庫全書總目推崇此書是保存漢易之寶笈,千百年後,學者由此可以考見畫卦之本旨。然而要把此書讀通,實在很難。《纂疏》即為解釋《集解》而作,學者讀了《纂疏》,始懂《集解》。
二、周易的動與不動
周易講的本體就是太極,太極是寂然不動的,佛法講到真如本性就是如如不動,真如本性要動的話,它就有相,由相表現它的作用,這個大家研究佛法就知道,周易也是這樣,周易的本體是寂然不動,寂然不動要起作用的話,從兩方面來看,普通凡夫起作用自己不知道,有作用自己也不知道,亂動,也不知道從那裏動的;已經成為聖人了,他這一動就知道,而且這是主動的,怎主動呢?「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外境有感,聖人這就有應的,感而遂通就應,所 以這個太極起作用,在聖人是心裏明明白白的,都是利益天下蒼生,起念頭就是利益他人,不為自己。古代伏羲氏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在位的聖人,不在位的像孔子,沒有不是如此,念念都是為他人著想的。所以動他自己明白,而且要怎麼動就怎麼動,完全自己作主。我們凡夫眾生呢?自己連太極都不知道,我們動純粹是念頭在亂動。
三、為何要占卜?
「周易以變者為占」,有變動叫「占」,為什麼變者為占?我們為什麽要占卜?占卜就是看見,無論是自然界的、人世間的種種的變動,我們不知道從那裏變來的?變了之後又有什麼影響?將來有什麼變化?我們不知道,所以做占卜,如果不變的話,那就不需占卜了。既是占卜,那是用來掌握自然界與人世間變動的一切情況,你能夠明瞭變化的來龍去脈的話,你就知道解決的辦法了。
四、「初九。潛龍勿用。」的意涵
「初九。潛龍勿用。」這是乾卦第一爻的爻辭。「初」是初爻,也就是下面第一支,「九」是指老陽(按:「初九」也就是第一爻為陽爻的意思),「潛龍勿用」這四個字,是文王的兒子周公所寫的。什麼叫做「潛龍勿用」呢?漢儒注解:「此文王在羑里之爻也,雖有聖明之德,未被時用,故曰勿用」。
潛龍之龍不但在地面之下,是下隱在很深的地下,「潛德不彰」也,龍的德潛藏在下面,沒有彰顯出來。云:「韜光待時,未成其行」,所以就像「韜光」,古人用的寶劍會發光,所以寶劍不用的時候,就用寶劍的套子把它套起來,那個套子就叫韜光,避免光太暴露了,所以用韜隱藏起來。「待時」,這把寶劍韜光不要被人看見了,等到要用的時候再從套子裏面拔出來用。
五、君子要韜光待時
這一爻比喻君子的道,時候未到要韜光待時,自己不要把光芒顯出來,為什麼不要顯出來?古時候那些有才能的人,明君要用你,昏君也要用你,明君用你當然好啦,可以推行道;昏君要用你,要你幫助他,那是助桀為虐的,你不去災難就出現了。讀《春秋.左傳》就知道,當時各國的君主發現人才,就要去爭取,爭取不到,他就想辦法把他殺掉,很危險啊!
三國時期,劉備被曹操請去作客,曹操說一句話,天下英雄,只有我們互相知道。劉備一聽這話,馬上就大驚失色,酒杯掉到地下,這是我們老師過去舉過的例子。其實劉備非常聰明,《論語》裏面講:「迅雷風烈必變」,正好那時候天上有聲音出現,他就跟曹操說:「我迅雷風烈必變,你這麼一說我就驚慌失措了。」曹操一看,認為是他判斷錯了,劉備原來只是一個窮讀書人而已,這心裏就放下去了,不然劉備在他那裏逃不出來的!可見自古以來有才能的人他要韜光待時,不韜光待時很容易被人消滅掉了。
在殷紂王那個時候,多國的諸侯都知道文王的道德才能,也被殷紂王知道了,所以文王就有被囚禁於羑里這種災難,後來還是想盡了辦法,才把那問題解決,把人救出來。所以我們讀書人,學了周易要了解這個「韜光待時」,品德的德不是空來的,你要做很多好事情,成就你的品德。一個人有好品德,必然他做了很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叫做「功德」,有了功德了才叫「行」。「未成其行」,就是你韜光待時的時候沒有辦法做有利於人的事情,你這品行沒有成就,「勿用」者這就是《文言傳》裏面講「行而未成」之義也。
六、「潛龍勿用」的真實故事
司馬遷寫的《史記.殷本紀》,有「紂醢九侯,脯鄂侯」的故事,九侯與鄂侯那個時候跟西伯昌(即後來的周文王),三位都是殷紂王朝廷裏面的三公,三公地位很高,雖然在外面是一個國家的諸侯,可是都算是殷紂王朝廷裏的三公。紂王居然醢九侯,「醢」就是吃菜用的佐料,醬這一類的,把九侯處了死罪,把他的肉體造成醢!當時鄂侯替九侯講人情,殷紂王連鄂侯都「脯」,就是處死後做成乾肉,這樣的暴虐!西伯昌聽到這個消息,三公之中已經去了兩公,剩下他一個人,於是「竊嘆」,私下感嘆,這讓「崇侯虎知之」,崇侯虎是幫助殷紂王的臣子,幫助他做無道的事情,他知道西伯昌竊嘆,就報告殷紂王,所以紂王就把西伯昌囚禁在羑里,羑里就是現在河南相州這個地方。文王被殷紂王囚禁在那裏的時候,他就演算周易,聖人處在任何環境,他都有辦法來解決他的問題,繫辭就在那時候寫的。
西伯昌他是國君,他有他的臣子「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珍奇寶貴的物品、善馬,來獻給殷紂王,殷紂王得到之後,就把西伯昌放出來了,這一段在〈周本紀〉也有相同敍述。這就是說文王他有聖明之德,在當時他雖然是一國的國君,反而被殷紂王把他囚禁起來困於羑里,這一樁事情在人事來講,正好是跟這一爻是相合的,所以取來明瞭「潛龍勿用」之義。古人注解特別舉出文王這種遭遇,就叫我們學周易的人知道,遇到殷紂王那個時代,你怎麼能出來!你嘆一口氣就遭遇那種囚禁,表示都不能表示,何況你要勉強出來辦事,還怎麼辦道?如果學崇侯虎行的是小人之道,幫助紂王造那些惡業,殷紂王要墮地獄,那崇侯虎不墮地獄嗎?那當然要墮地獄的。君子不肯這麼做,這就是講占卜,占到初爻,要懂得裡面的意涵。我們學周易學到一個程度,不必占卜,你一看,什麼時代看得清清楚楚,處在潛龍勿用的時代,你就不能出來,你也出不來。
七、「韜光待時」還能做什麼?
時代讓我們不出來,不出來做什麼呢?學周文王,在這學術上面研究,學術研究成功了,拿這教育來教育一般人,改要改人心,用教育思想喚起人的覺悟,《論語》一開頭講:「子曰:學而時習之。」「學」字怎麼講法,你查字典,查古人注解,「學」當「覺」也,學當覺字,覺悟。我們中國傳統的學術就是教人家開悟的,這是覺。聖人被殷紂王囚禁起來,在那個惡劣的環境之中,他研究學術,研究學術自己當然早就覺悟了,他作繫辭,在這之前周易是聖聖相傳,只有聖人才看明白,看符號看得明白,文王之後用這個文辭來解釋這個繫辭,這樣聖人以下的賢人可以看得懂。到後來賢人看得懂,我們一般人還是看不懂,所以孔子作了《十翼》這十篇文章,在每一個卦辭下面有一個《彖傳》,爻辭下面有《象傳》,解釋文王、周公的繫辭,這讓一般人可以看得懂了。周易是中國學術思想的根,把周易研究明白了,五經都通了,為什麼呢?這個根本之學,你明瞭,你覺悟了,然後五經任何一部經,你一攤開,你就能看得明瞭,你只要把文字這個障礙,把它克服了,義理你完全通達了。
本章提問:
1.凡夫跟聖人在變動上有何不同?
2.為什麼要占卜?
3. 「初九。潛龍勿用。」的意涵
4.君子為什麼要「韜光待時」?
5. 「韜光待時」的時候,還能做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