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纂疏講記》選輯(22) 【乾卦文言】元亨利貞與五常、五行的關係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一、以「仁」作為辦事的主體,可以站在尊位,成為君長。
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孔子拿「仁」來配合「元」。元是乾卦四德之首,仁義禮智信是五常,仁也擺第一。 〈文言傳〉說:「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君子以仁為主體,做一切事情都從仁出發,這樣就可以「長人」,意思是做人的君長,猶如「君人」,是做人的君主。長人、君人都當動詞用。 〈禮運〉曰:「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仁是義的根本,順從是要以仁為體,得了這個仁的話,就在這個尊位。所以說體仁,就具備了做為人君的這些條件。
二、以「禮」來讓人事亨通
〈文言傳〉接著說:「嘉會,足以合禮。」「禮」就是人與人、國家與國家、各方面的交接會通之道。凡是任何私人的會面、大眾的集會、各項典禮的會通,這是靠禮,沒有禮,這一切的事情都辦不通的。所以把禮配合亨通來講,沒有禮什麼事都不能通。
五禮有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吉禮就是祭祀,祭祀為什麼吉呢?因為是對於自己的祖宗盡孝道。國君、天子祭宗廟是祭祖宗、祭始祖,從自己父母一直追到始祖,這是盡到孝道,也是追到根本上去,報本。天子祭山川也是報本。報本與盡孝,都能得到福報。孔子講:「我戰則克,祭則得福。」後面的意思是,我要主持祭祀的話,一定是得到福的。所以祭祀得福,這是吉祥的事情、好事情。其他如凶禮,是喪事;賓禮,辦理外交;軍禮,國家在平時訓練、演習都有軍隊的禮,在作戰的時候,動員了,這也有軍隊的禮;嘉禮,各種喜事,一共五種。〈周禮‧春官〉講「以嘉禮親萬民」,嘉禮通在上位的人以即在下的一切民間結婚、祝壽,這都是喜事。
〈周禮‧春官〉始於吉禮,終於嘉禮;《儀禮》第一篇是嘉禮的〈冠婚〉,冠是滿二十歲的加冠禮,婚是指婚禮。〈有司徹〉是《儀禮》的最後一篇,講的是祭祀,屬於吉禮。孔子在此處講「嘉會,足以合禮」,就是儀禮始冠婚之義也,告訴我們人事方面要合乎禮。
三、「利益一切人」才是義
「利物,足以和義」,「能利人,然後為義」,〈周語〉也講「義必及利」,義與利這兩者有連帶的關係,能夠利人的才叫義,利己不能算義。我們現在在各種社會福利團體裡面當義工,不是為自己做事情,而是純粹把自己能力貢獻出來,這叫義。這種利人的人也叫義人,有正義之人。呂氏春秋曰:「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所以此處孔子講到利,不是利益自己,是利益一切人。
四、「貞正」的君子,可以委任他辦事
「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要貞正的話,就可以委任於事。學到這個貞字,就得其正,就可以辦任何事情,如同《論語》上說的「敬事而信」
中國的聖人教育,並不是教你怎麼樣發財,怎麼享受。聖人辦政治,固然民生問題要講求,有一定的程度之後,更重要的是教育。就拿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之性來教化人家,教人家學聖人,學聖人就是要解決世間任何學問不能解決的生老病死問題。
五、君主的兩種配屬法—信與智
古時候君有兩種配屬的方法,一個信配乎土,一個是智配乎水;另一種講法跟它相反,以智配土,以信配水,各有根據。 關於水,以智配水,如孔子《論語》講的「智者樂水」;若以信配水,比如海裡的潮水,漲退潮的時間不差,非常有信用,所以也有它的根據。關於土,五行是土在中央,與東西南北的金木水火都有關係,這四者都離不開土。乾為君,也是居在中央。以智配土,意思是人君居中要有智慧,才能夠治理天下;以信配土,意思是人君居中要信實,土是實實在在的,可以長養萬物。所以自古以來有這兩種講法,這兩家講各有道理,土又是信又是智;水也又是信又是智。
六、以信配屬於君
孔子作的〈彖傳〉說「信及豚魚」,在中孚那一卦裡又說「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是說明人君的信。根據韓康伯注解,豚是小豬,是很微賤的一個動物,魚是隱藏在水裡。豚魚這兩種動物,一在水、一在陸,牠們對於人的言語很難受到感應。我們人說話、做什麼事情,對於其他的動物也許有些感應,比如家裡養的狗,牠很靈敏的,你說話,牠懂得人的意思。豚、魚這兩種動物不容易受到感應,雖不容易受到感應,人君有了信的品德,實實在在具備信德,不但人可以感應,就是豚魚也受到感應,所以說「信及豚魚」,自然就與這個天能夠相應,上應乎天,天即乾也。天也講信用,春天來是春天的氣候,夏天是夏天的氣候。此處把信配合在中央,智就配屬於北方。
七、乾卦的象是四季循環沒有錯誤
「首出庶物而四時不忒」,這是乾卦的象,「首」是指春天陽氣一發動,天氣由它首先出來,春夏秋冬四個時期運轉沒有錯誤,這是乾之象。有錯誤的時候在亂世,比如說冬行夏令,冬天突然天氣暖和得跟夏天一樣的;反過來夏天行冬令,夏天下冰雹,這就時序反常,這是乾的象不順了。 乾象不順,一般人不懂,這從哪裡來的?這是自然的現象嗎?不是,是人心理的亂象。一般人的心也有影響,但是能夠做主導的人,古時候就是皇帝、天子。天子是天上的上帝派他兒子來做人君,他的心理正常的運作,春夏秋冬也跟著正常運作;天子的心理反常了,他做的一切都是不對的,下面一般人民也跟著他學,《論語》裡面講:「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一吹,草就跟著風向倒下來,「草上之風必偃」。因此古時候國家設的欽天監這一類的官員,觀天象時,什麼不好的星宿出現了,天子馬上就下詔罪己,趕快懺悔。古人都懂得這個,現在不講這一套,大家也不知道了。
八、五行相生是土信實之功
古時的民歌:「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大地就在天空的籠罩之下,承載天下的萬物。水火金木用土,在天之下承載萬物,萬物基本的種子就是這五種,土是總管,其餘的水火金木四種離不開土,有土在那裡承載,這是土之信。故云「厚德載物」,厚德載物是講坤卦,坤卦德非常厚,它能夠承載萬物。 五行相生是土之功,大家研究農作物,就知道不能夠無中生有,有五穀種子發芽,才能夠生長出來。五行也是,在沒有生之前,它是個種子,是一種陰陽的氣分在那裡,沒有發展起來,還沒有生。生就是由種子的那個氣,逐漸逐漸蒸發,蒸發之後就生出來,叫做五行。「行」就是由種子起現行五種氣體,有清有濁並不相同。五行生出以後,它就有了形體,有形體就有行為、行動,這叫五行,在伏羲氏畫八卦的時候,他就把這個現象都看得很清楚。
五行相生,五行也相剋。五行不平衡運作的話,就發生相剋,一發生相剋的時候,自然界各種災害就出生。我們人的身體,五行不平衡相剋的話,這個身體就完了。不想五行相剋,靠脾臟,脾就如同土一樣,當脾臟沒有問題,其餘的心肝肺腎都由脾臟在那裡保養,沒什麼大問題。脾臟如果有出問題,其他的問題就大,病就難治了。人的身體如此,在社會組織、國家組織,君主就如同脾臟信實地住在中央,君主一旦出了問題,什麼信都沒有了,那就天下大亂。
九、五行與五常
既然水火金木都由土承載,來作為培養的一種源,講到人事方面,仁義禮智這四種常德,也皆備於君。因為仁是屬於東方,義是屬於西方,禮是在南方,智是北方,信就屬於中央,人君就在中央,靠信照顧了仁義禮智,如同土使得水火木金都能生長。
十、關於洪範九疇與土德
〈洪範〉是什麼呢?就是夏禹王在治水的時候,得到天給他瑞相,洛水裡面出現大龜了,龜背上有四十五點,這叫〈洛書〉,禹王就從龜背上這個點得到啟發,所以治水跟他父親不一樣,他父親鯀用圍堵的方式,水沒有治成功,失敗了。禹王治水用疏導的方式,他將中國大陸劃分為九州,水災把它治好了,根據這個治水的原理,然後發展成為洪範九疇。九疇是治國平天下九大類的法則,從禹王那個時候開始傳,傳到殷紂王時,這一份文獻由箕子保管。殷紂王被推翻以後,武王就拜箕子為師,箕子把〈洪範〉傳授給武王。所以周家用洪範九疇制定治國平天下的大政方針。
洪範九疇當中第五大類講的是「皇極」。皇極那一大類有一句話「惟皇建極」,意思就是人君、天子所建立的終極法則。當新的天子登基了,比如說禹王、武王,他們開國就要建極。周公制禮作樂,那都是極,是法則,是不能變更的,一變更天下就亂。〈洪範〉裡面的皇極也是講「居在中宮」,五行中的土就在中宮、在中央,王者是居在中央治理天下、調理四季,使四方萬物一切都能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