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纂疏講記》選輯(44) 【乾卦】遠離危厄的環境要靠中和之道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一、剛而又剛,一定有危厄,自己必須警惕
乾卦是剛性的、陽剛的,坤卦是陰柔的,這是相對上來講。乾卦有兩個乾,內卦乾是陽,外卦乾還是陽剛,所以叫「重剛」。就九三這一爻來講,不在上卦的九五位,也不在下卦的九二位。
二、五這兩爻是得其中了,九三都沒有佔到一個中,既不在乾五也不在坤二,所以是「重剛而不中」。
九三上不及五,故「不在天」;下已過二,故「不在田」。以重剛而處不中之時,這個時候「安得不危厄也」。用在人事上,九三處在這地位的時候,上也是陽剛的,下也是陽剛的,本身也是剛。這一股上下全體都是陽剛,一點緩衝、一點退讓的餘地都沒有,那一定就有危厄。
所以我們學到這裡要知道,處在任何環境,現在自己學了佛,佛法裡邊就跟《周易》一樣的,剛中帶柔。聖人的意思就教你處在上下皆剛的環境之中,你要學陰柔,自己不能剛了。剛而又剛,那受不了,就是叫我們要改善了。
何妥曰:「處危懼之地,而能乾乾懷厲,至夕猶惕,乃得无咎矣。」
李道平解釋這一句,處危懼之地,就是以乾接乾這種危險之地,這是恐懼之地。在這個時代,那就是要時時地自己警惕。揚雄所謂「過則惕也」,有了過了,自己就警惕。學問之道必須要講究中道,假如不中道那自己就感覺要警惕了。惕故无咎,自己一警惕,那危懼就可以改了,无咎。
二、為政要以中和之道來鼓舞民心
雄著作的〈法言〉說:「立政鼓眾,莫尚于中和」,你建立仁政、辦理仁政的時候,你這政治辦得好,贏得民心,民心就能受你好的政治有鼓舞興奮。最重要的是中和,你政治要辦得中和。什麼叫中和呢?恰到好處。就拿這個卦來講,二五就是中和。九五當然是中和了,九二也是中和。九二在人臣是臣的地位,九五在君位,都要得其中和。〈中庸〉裡面解釋中和,就是不動情緒,情緒有七情,〈中庸〉裡面講四種,喜怒哀樂。喜怒哀樂不動情緒什麼?普通講不動心,我們凡夫的心理一動就是情緒,不是喜怒就是哀樂。動了情緒,理智就會被情緒掩蓋起來了。那情緒不動呢?就是中。動了情緒馬上警惕,不讓它繼續發展了,那就是和。任何喜怒哀樂,自己心裡一動的時候,自己馬上警惕,趕快要把它制止住,這就得其和。所以〈法言〉講,你辦政治,你想得民心的話,自己就要中和。中和,理性才起作用,不得中和就失去理性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你說誰得中和?那很難說。老修行人,啊!我念佛念到如何如何啦!你要說他一句,他馬上臉就變了,這就不是中和了。難啊!但是這裡要知道這個道理,你辦政治就要中和。有中和你的政治,才能夠以理性來面對種種的問題,你才能把任何問題解決得非常妥當。不以理性來面對問題的話,你就是動員多少人,多少人走上街頭,那個愈動員愈糟糕。自己已經是沒有理性了,還要招來那麼多人,來加強你這個不理性的行為,那更糟糕,那不是解決的辦法。所以揚子〈法言〉講得對,立政鼓眾,鼓眾不是鼓動人來做那些非理性的行為,鼓眾是用中和來鼓舞人心。
三、以陶師捏陶比喻治國
又曰「甄陶天下,其在和乎」。「甄」是在古時候做陶器的人,用好的泥土做種種的器具,要做什麼陶器,按照他的想法,就由他來造作。辦政治的人,就像那個陶工一樣,他來陶天下,是把天下治得太平呢?還是治得天下大亂呢?要想把普天之下治得太平的話,要用那一個字──和。那麼為什麼不講中呢?中,是在自己心中,你要要求天下人都要中,那辦不到,標準太高。你只要要求天下人都能和就不錯了,能調和天下那些人。
四、過則警惕,不及則躍,近乎中道
就乾卦六龍來講,從初爻之潛龍到見龍,一直到飛龍到亢龍。初爻也不是中,亢龍更不是中。超過中道就惕,不及中道則躍。就九三來講,對下卦是過了九二,就上卦還沒到九五,所以超過下卦之中,不及上卦之中。超過你必須惕;不及,還沒到,那就躍,往上跳,一跳就近九五的地位,是近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