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纂疏講記》選輯(48) 天道福善禍淫,鬼神害盈福謙
○與鬼神合其吉凶。
一、九五與陰陽的關係
乾陽故為「神」,坤陰故為「鬼」。神是神明,屬陽的,它陽氣多;坤是陰氣多,所以稱為鬼。《易經》裡面就把這陽象徵善,所以吉,《說文解字》裡說:「吉,善也」,把這吉字當善字講。陰為惡,陰就象徵惡的事情,故「凶」,惡有惡報所以凶。《爾雅》裡的一篇〈釋詁〉說:「凶,咎也」。凶是有過咎的意思。〈釋詁〉的解釋:「咎,惡也」,咎當惡事情講;另外惡是動詞,厭惡的意思。
九五大人就是陽爻,可是它有伏在下邊的陰爻。漢儒解釋它有「飛伏」,飛是飛在外面,很明顯看出來,伏就是伏在下邊。你講九五為什麼由陰來的呢?由鬼來的呢?伏在陽爻下面的陰爻代表鬼,所以說與鬼神合其吉凶。
二、天道福善禍淫
與鬼神合其吉凶,就比喻做善事他就得福報,做惡事就得到災禍。萬惡淫為首,罪惡的事情很多,舉出淫這一條做代表,淫是會得到災禍的。再舉商書為例,在《書經》裡面記載虞夏商周,虞書是記載堯、舜兩朝的事情,夏是記夏禹王,商是從成湯王開國一直到殷紂王。這是〈商書〉記載的事情,〈商書〉湯誥那一篇,成湯王發表的文誥:「天道福善禍淫」。淫在這裡不只淫慾那一條,是泛泛地指一切罪惡的事情。凡是造一切罪惡的事情,大人治理天下的事情,就要除暴安良。就犯罪的人來講,給他懲罰,他就得了災禍,善事情要給他獎賞。獎賞他就是叫別人看看,要學著做善事,學做善人。這對善人來講,他得了福報。大人就要給罪惡的人懲罰,給做善的人們獎賞。
三、鬼神害盈福謙
這就是與「鬼神害盈福謙」一個道理。盈是一個人自滿了,不管他在學術上面或做人的修養品德方面,他感到學問這方面來講,我讀這麼多書夠了,然後一切對人驕傲了。在修養品德方面來講,做了一點善事,就覺得我做的善事已經夠了,不要再做了。這不行的,這就是盈。這樣一盈的話,鬼神就加害於他。福謙呢?謙虛的人,總是感覺世間的學問學無止境,修養品德也沒有止境,這樣的人有福。
四、向聖人學習最有福
就儒家學術來講,求學的目的就是要成就聖人。我們普通人要學成聖人,別說我們這一輩子能夠成就,那是需要生生世世的學,最後才能成就,成為孔夫子、堯舜禹湯那樣的聖人。一生學不成,再第二生。第二生不成,再第三生。生生世世學,學到一定的程度,他自己知道,雖然還沒有成就聖人,他自己知道,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心心念念的都在這五常上面。用在五倫上面就是敦倫盡分,待一切人就在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上面用工夫。做事情就要合乎仁義禮智信。不做事情的時候,自己心裡念頭都是在仁義禮智信上面。做到程度很深了,自己知道,看見未來,這一生是個人,到未來下一輩子還是人,愈修工夫愈進步,最後一定會成就聖人。成就聖人還是到人世間來。為什麼?教化人世間的人學聖人,這是中國文化。過去歷代那些老儒,窮理盡性,安身立命。自己知道這個道理,他求學問、自己修養品德,絕對不會自滿,都是永無止境的。
五、成聖後仍要教化世間
就是成就聖人了,還像孔子那樣「我非生而知之者」,他不說他自己是生而知之,「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古代學術思想就是聖人傳下來的,學佛的人知道佛佛道同,中國儒家的學術也是聖聖道同。就拿這《易經》來講,也是聖聖相傳下來的。這部經那裡是普通的書籍呢?不是普通書籍啊!是聖聖相傳傳下來的。從伏羲、神農、黃帝、堯、舜這五帝,然後夏禹王、成湯王、周文王、武王到孔子。孔子之前五帝三王都是聖聖相傳,他們看得懂。在文王、周公以前,那些聖人看伏羲氏畫的卦,一看就明瞭。到文王的時候,他用繫辭用文字解釋,聖人那不必說,賢人可以看得懂,普通人還看不懂。到了孔子的時候作了《十翼》,就是十篇傳文,然後把它解釋,一般讀書人可以看得懂了。孔子非常慈悲,根據十篇傳記,他還要親自教他的學生,然後由商瞿子木傳下來的。不傳述還是不行的,所以作了聖人以後,還是要到人世間來,到人世間來幹什麼呢?就跟佛一樣,成佛以後,釋迦牟尼佛到人世間,來往八千次,是來教化的,其理一也。故云「叶鬼神之吉凶」,叶當合字講,合乎鬼神的那種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