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纂疏講記》選輯(50) 【乾卦】大人的動天之德無遠不屆
○天且弗違,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大人有動天之德,故能無遠不屆如此」,這是說聖人這個德可以感動天,所以他無論在哪裡,近處或遠處,「屆」就是都能到達那個地方。也就是〈堯典〉裡面所講的「光被四表」,屆就是加被上去。所謂「聖人作而萬物覩」也,前面講過的,聖人有所作為的時候,世間萬物都能覩,都能看得出來。廣泛地來講,都能受到他的益處。聖人所做的一切,萬物都能蒙受他的利益。
〈中庸〉裡的幾句話:「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建諸天地就是前面講,聖人所做的事情、所行的一切道,能夠通達天地。建,可以當通達的意思講,聖人所做的都是合乎天道不悖逆。質諸鬼神,是向鬼神來求教,來求問鬼神,你給我印證印證,印證我這個事情對不對,沒有任何懷疑的,所以「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就拿周家的禮樂來講,何只是在周朝,中國的數目字,基本的數目字是五,五到十,十是滿數。十的滿數以上是百,也是滿數,它都有代表的意思。百世並不是一百個世,那是代表後來的千秋萬世。聖人所辦的事情、所講的道理,就拿中國的教育來講,倫常教育,就是到千秋萬世,後來的每一個時代都有聖人出現的話,還是用周公那個時候制的禮樂。到後來的孔夫子認可,也還是這個禮樂,不能變更。孔子以後歷代開國的君主,那個明君還是依照這個禮樂。歷代明君當然沒有到聖人的地位,但是賢人地位是沒有問題。漢家這些君主,劉邦我們不能認為他是賢人,但是他的兒子孝文帝那可算是個賢人了。以後這些歷代的,凡是所做的事情合乎賢人的話,可以說是賢人的帝王了,他都不敢違背倫常和禮樂教育。
直到民國時代這些教育家們,他說他是新的聖人了,是自己封自己的。結果他主張全部西洋化,古代聖人那些,現在不對了,我現在新聖人出來,要迎合時代潮流,學西方的。首先五倫道統就不要,把它推翻掉。講禮樂,他說禮教是吃人的東西,不要。民國時代才有這些新聖人出現。你是新聖人,好!你自己說是聖人,但是你做的結果,什麼毛病都出現了,搞得現在,你看看,哪一天都有殺父母的、殺兒女的,朋友互相殺的更不必說。這是新的聖人造的效應出來了。我們要確實拿來對照的研究,才知道孔聖人在〈文言傳〉裡講的話。〈文言傳〉的解釋都是文王、周公的這些道理,再原始的就是伏羲氏的卦。中國的文化,哪一個時代的新聖人都不能動它的,不能推翻。所以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百世以下,無論那一個時代,有真正的聖人出現,聖聖道同,還是這個道,不能變更。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為什麼質諸鬼神而無疑是知天呢?把鬼神併在天道裡邊,所以它是知天。《周易》〈繫辭傳〉裡面孔子講:「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就是鬼神的知見跟天地相似。知天是天地道,知人是人道,天就包括天地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聖人則之」,則是效法。以那個為原則,百世同道,無論在後世哪一個時代,都要以那個做法則的。
能夠不與天地相違背的話,這才能夠求質於鬼神,能夠等待後代的聖人。這樣看起來,君子之道,在這裡就是指大人之德,君子就是大人,也就是在位的聖人。惟有他能夠通達於天地,而不悖天地之道,所以能夠質之於鬼神,而又能夠拿這個來等待後來的聖人。聖聖道同,大人能「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走在天時之前,一般人誰都不知道,他能夠事情做了之後,自然合乎天道,後來拿天道一相印證的時候完全相符。有這樣的德,故人與鬼神幽明,鬼神是幽,明是人,都能夠感格來了,都是相合而沒有違背的。《易經》裡面所講的與〈中庸〉裡所講的,是一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