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乾卦。上九。亢龍有悔。第7課

《周易集解纂疏講記》選輯(7) 【乾卦上九】亢龍有悔。

高亢到了極處,帶來的將是後悔,所以走到窮極之處,一定要懂得變通,才能保持長久。本集非常精彩,武俠小說常看到的「亢龍有悔」,終於可以在這邊弄懂它真正的意思,就連「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個名句,原來也是出自《易經.繫辭傳》。趕緊來學習《易經》深邃的智慧吧~

 

一、「上九,亢龍有悔」的意涵

「上九,亢龍有悔」,周公寫的爻辭就這一句。王肅曰:「窮高曰亢。知進忘退,故悔也。」干寶曰:「聖人治世,威德相濟。武功既成,義在止戈。盈而不反,必陷于悔。」

六畫卦的上體(上卦)之上是極上了,「高亢極矣」,高到極處了就是亢,「亢」這個字譬如人的脖子,普通是很自然的,一講到理直氣壯的時候,頭高亢起來了,高亢到了極處,「故曰窮高」,高到止住了叫「窮高」。

「九四處上之下」,就九四來講,它是上卦最下的一爻,所以「猶知進退」,它知道或進、或退,看當時的情況,能進就進,不能進就退,所以是无咎。「上九居上之上」,就上九來講,它是上體最上的一爻,「知進忘退」,只知進而忘記了退,「知進而不知退,故有悔」。

 

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繫辭下傳》講:「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孔夫子在《繫辭傳》裡教我們研究周易的人,譬如說這上九,到了窮盡的境界,那不好啦!太過了!你要懂得變通之道,凡是到了窮盡的境界則變,這一變就通,通了就可以保持長久,這是《繫辭傳》的幾句話。

李道平舉出《繫辭傳》的幾句話以後,下邊就解釋了,「若窮而不知變」,若是到了窮的地步,而不知道變的時候,「則盈不久也」,雖然是已經到盈滿,就像月亮,到了十五的夜間就是盈,不能維持很久。「天之生物,寒往則暑來」,天地生養萬物,它用氣候來生養萬物,就一年四季來講,冬天去了春天來,就兩極來講,一個寒一個暑,冬寒去了以後,夏天暑熱又來了,夏天暑氣去了,那寒氣又來。「寒暑不相報,則物不成」,報就是來回的往返,就是報酬、報答的意思。寒氣到人間來,然後天又用暑氣來回報人間、回報萬物,那個暑氣走了,再用那個寒氣來報答萬物,就來回相報。

寒暑的轉變,研究漢儒的消息卦就能明瞭,講氣候,五天是一個候,五天這個氣候一個轉變,從寒轉到暑,要逐漸逐漸的寒氣減少,寒氣減少一分,那暑氣就長一分,長著長著長到夏天,到最熱的時候,就到了最滿的時候,接著就衰退,暑氣減少一分,寒氣又生長一分,它就這麼來的。五天一候,它這個增長不是死板板的一直增長下去,還有回來一下再往前進一步,進一步它回來半步,然後再進一步,整體來講,它還是往前進,所以這是相報,是來回循環運轉,如果寒暑不相報,則物不成,大地上的物也不會發芽,也不會生長,埋藏在地下的小動物,牠也不會出來,發展到盡處就完了。春夏以後要秋冬,把那生存發展的生機收藏起來,經過冬天的冬藏,到了春天又發出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寒暑不相報,那萬物就不能成。

 

三、聖人治世寬猛相濟

「聖人之治世」,聖人到世間來治理天下,是效法自然的法則,自然法則就是寒暑要相報。辦理政治的時候,一直寬也不行,要以威猛來調濟,所以「寬則濟以猛」。猛就是政治用刑罰來治,定出那個規矩,那些法則,如果過於嚴格,一般人受不了,甚至自己也受不了,那怎麼呢?「猛則濟以寬」,濟之以寬厚、寬容。如果德威不互相調濟的話,「則世不治」,聖人治理世間也治不好。法令滋彰,定的又那麼嚴格,盜賊多有,這是老子講的,何況到後來家天下之後,那些暴君將法令定出來,自己不遵守那更糟糕。在堯舜時代也有定刑罰,但備而不用,他用德而不用刑,就儒家來講,每一朝代都有法,但是儒家孔子主張以禮樂來治國,以禮樂來教育,法令也是備而不用,這就是德威相濟,德威不相濟,治國治天下簡直是沒辦法談了。

《左傳》宣公十二年有這一句話:「夫文,止戈為武」。解釋「武」字,武是武功,就拿周武王來講,他為什麼諡號武王呢?文王為什麼叫文呢?文王他沒有用武,他那時候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般,文王還是臣子的地位,還是侍奉殷紂王,他沒有動過武,武王之後才以武功伐紂。「武」字下邊是個「止」字,上面是個「戈」,戈就是兵器。武是要以戰來止戰,那個不講道理的侵略者發動戰爭,被侵略的人不能不抵抗,武力抵抗把侵略者趕出去了,武就止住了,武器廢掉不要了,這叫武。中國文化從字上面就知道,它是不講霸道、不講侵略。

「若武功既成,而不知止戈之義」,把侵略者趕走以後還是講究武功,再侵略人家,那就不行了,那就會「盈而不久」,「未有不貽夸志多窮之悔者也」,「夸志」就是把他的志向誇大其辭,到了窮盡之地而感覺悔,就是這裡講亢龍有悔,你盡量以自己的意思擴充自己的意志,越擴充你自己,越使你沒辦法變通,最後只有到悔。

 

四、滿招損,謙受益

書經大禹謨裡面有這一句話,「滿招損」。一個人別說自滿,就到了滿的這個境界,必然就損,何況你自己滿了,自己不肯變通,招來的就是損害;跟滿招損相對的還有一句話,「謙受益」。六十四卦裡面有一個謙卦,愈謙卑的話就受益,謙與滿是相反的。

《孔子家語》裡記載,孔子到周家去看周廟,有「攲器」,孔子一看那攲器,讓子路取水來試驗,用水把它倒滿,那個器具就倒過來,上面口往下,底朝上,覆過來了。「中則正,虛則欹」,什麼叫中呢?水倒得既不滿,也不要倒得很少,適中,古人做這攲器就是懂得力學,「虛」就是水沒有灌下去,或是灌一點點水,那就傾斜,倒滿了就倒下來,要倒得很適中就正了。後來孔子跟他學生講,你看這攲器是這樣,做人做事不能自滿,一滿就倒楣,倒下來就受災害,必得要中正,做人做事做得恰到好處。譬如就學禮上面來講,禮怎麼做到恰到好處?禮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謙卑而尊重別人。如果說學了禮還要求對方對我要謙卑,要尊重我,這個禮學到哪裡去了?學禮是自我要求,不是要求別人,這樣學禮就中,就恰到好處。舉這例子。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個中道。

在《繫辭傳》裡虞翻注解「乾盈動傾,故有悔。」這就是《孔子家語》裡面攲器的例子,把水灌盈滿了,你要手扶著它不動,但手一直扶是辦不到的,一放手它就倒下來了,乾盈動傾所以有悔,就是解釋這裡是亢龍有悔的意思。

 

五、亢龍有悔的真實故事

「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慚德」,湯王伐夏桀後,夏桀潛逃到南巢,成湯王就不再追殺他了,這叫放桀於南巢,就是現在的南方,在安徽巢湖那一帶。所以後來成湯王有慚德,他說堯舜都是禪讓,現在他伐夏桀,從此不是讓天下,自己感覺慚愧。「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這還是成湯講的話,「台」字就是我,成湯說我恐怕來世,天下人以我為口實,「口實」就是掛在口上講個不停,你看看成湯王把禪讓制度毀掉了,從他開始就開啟「以臣伐君」了,以臣伐君,亢而有悔。所以當時成湯有一位大臣叫仲虺,他本來是一個小國的國君,到成湯王朝廷來,仲虺為此就有一篇誥文,誥文一方面對成湯講,一方面對當時一般天下人講。

 

六、亢龍應該有悔

干寶就以成湯王來作個例子,成湯王是聖人,雖然是弔民伐罪,他自己感覺還有慚德,這表示「亢龍應該有悔」,你滿而不悔的話,將來就有災難了,人家來放伐你了,是這個用法。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