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傳家禮》居家 20–你家也有3C保母嗎?
到底要不要讓孩子接觸3C產品? 如果只是每天五分鐘可以嗎? 這大概是很多家長的掙扎與猶豫。3C的好處道不完,但隱憂也埋伏在內。總部位在法國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新報告提出:「科技的確可以輔助教學,但再進步的科技也無法拯救沒有品質的教學。」雖然OECD的報告是針對全球各級院校,但這段警語用在家庭教育也有其參考作用,希望每個家長能一起好好思考面對3C產品的態度與原則喔。
2015年9月7日,台灣教育部公布中小學生網路使用調查,約有18%、14萬多名高中職生,是智慧型手機成癮高危險群;教育部因此宣布啟動三級防治,預計培訓2200名網路成癮防治輔導人員,一旦發現有成癮症狀者,將轉介醫療機構治療。
數位上癮(digital addiction)的問題在全世界愈來愈普遍,在世界各地,青少年因為數位產品而與父母產生衝突並對父母造成嚴重的肢體傷害甚至生命傷害的新聞不時得聞。加拿大在2007年起,便已經陸續成立許多提供戒斷數位上癮服務的單位。
判斷上癮的標準在於是人控制數位產品,還是人被數位產品所控制。治療方案的選擇跟上癮產生的負面影響有關,例如:影響睡眠、人際關係退縮、視力記憶力退化、以及是否因為被戒用數位產品而情緒失控甚至出現攻擊行為等。
根據2015年四月,台灣中央社的報導中指出:『醫界觀察發現,網路沉迷年齡層下降,已成為「新興兒少疾病」,曾有4歲童一天要上網7、8個小時,拿走手機就呈現類似毒癮的「戒斷症狀」』。
曾幾何時,戒數位上癮已經可以和戒酒戒毒並駕齊驅,而且年齡層已經低到不可思議,而這跟現在新興的『3C保母』脫不了關係。愈來愈多的家長以手機和平板電腦換取孩子一時的安靜,或是藉此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家長可以好好做一點事。
關於3C產品的使用,一般有兩種見解:一種是主張學齡前孩子應完全遠離3C; 另一種是認為3C在內容控管下使用可以減輕父母育兒的壓力,提昇父母和孩子相處的品質,而且有效的引導反而可以讓孩子聰明學習。
猜想大部分的家庭對幼兒3C的使用應該是介在上述兩種之間。也就是既不想以3C取代親子互動,也不希望孩子養成使用3C的習慣,但也認為某些必要時刻讓3C替父母暫時代班是無傷大雅的。尤其在3C產品進入生活之後,一台輕巧的平板電腦和預先下載的繪本、影片和繪圖軟體就可以取代有重量又占空間的畫板、繪本等,甚至還有各種活潑生動的教學軟體,的確是疲憊的家長能得到片刻清靜的育兒好幫手。
然而,孩子一旦知道無窮樂趣藏在平板裡時,後續衍伸的問題接踵而來。例如,給孩子讀繪本時,他們要求看電腦裡有配音樂的; 給孩子紙筆畫畫時,他們會問可不可以用電腦畫? 明明家裡還有很多玩具,他們卻想看電腦裡的影片或手機裡的相片。當媽媽在廚房一邊忙碌一邊覺得今天孩子真乖真安靜時,孩子可能躲在房間,小手指已經在媽媽的手機上滑呀滑了。
那時的片刻清靜,帶來的可能是好一陣子的親子拉扯。例如:孩子會疑問:『為什麼上次可以玩,今天不能玩?』 或 『為什麼大人可以玩手機,小孩不可以?』
於是試圖和孩子約法三章,但卻發現孩子並無法恪守約定,還是常會使用逾時或未經同意擅自取用。
如果想就此斷了孩子使用3C的念,卻發現就算他們只有接觸過短短幾分鐘,那螢幕桌面上一個個小圖所產生的誘惑力,可能比一屋子玩具還吸引人。
心念一旦被引發,那個執念啊,不是這麼輕易就能掃除殆盡的。更何況,孩子每天在家在校在路上都可以看到一個個低頭專心滑呀滑的人,一幕幕都在提醒他們手機平板的世界多麼神秘多麼值得探索。
但醫學已經證明3C是會上癮的、是難以戒斷的,就算不上癮,孩子的心念也會受其牽引,所以3C雖然具備取代繪本、玩具、遊戲的優勢,但其後續過患是家長和孩子必須共同承受的。因此,當家長猶豫是否將3C產品放到孩子面前時,或許應該先考慮清楚:除了3C,有其他方式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嗎? 如果沒有,家長對於3C的使用態度和原則是什麼? 是否有謹慎評估過孩子的年齡、心智發展和自律能力? 以及,若因為3C產生親子衝突,又該如何妥善處理?
如果,家長自己並未釐清使用3C應有的目的、態度與原則,且孩子的成熟度仍有待加強,則請三思而後行,避免讓孩子和大人陷入無所適從的親子角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