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傳家禮》在校 15–考考考,考試大哉問
六、考試時,不交頭接耳,或左顧右盼。
考試時不交頭接耳、左顧右盼,這是考試的禮。
圖中畫面源出《常禮舉要》-考試時不交頭接耳、左顧右盼,這是考試的禮。
考試是考什麼呢?
考國語數學英文自然?
比來比去,比的是分數的我高你低?
想來想去,擺脫考試就可以擺脫讀書?
這些問號,在每次的教改之後都是難解甚至無解。
古人的考試是為了選拔人才,現代人的考試是為了學歷文憑,或是為了爸媽的一笑和自己的驕傲。
於是乎,新一代的父母既不想把孩子送入過往的窠臼,卻又找不到關於考試讀書之必要的新註解。
的確,是沒有新註解。
但是我們卻可以找到古今通用的標準來為讀書考試這件事重新塑模翻糖。
古代讀書人養成的標準內涵:志於道、據於學、依於仁、游於藝
從童蒙到孔子說的15歲志於學,到後來有科舉制度,一路從蒙生、秀才、舉人考到貢生。可見考試考的不只是知識、文采、也考見地、考德能。一個兼具貫通
經史學問、能作好文章、有高遠的見地和出格的徳能的人,才是國家想重用、能辦政治、利益眾人的人才。
類推至今日,考試不只考知識。
考試也是考志、考能、考德。
考志-學校教育的目的除了交給孩子知識以外,還要幫助學生找到他的性向(現在的說法叫作「適性揚才」)。
考能-學校教育旨在培養能在社會中發生大用的人才 (現在的說法叫作「未來人才的養成」)。
考德-學校教育的成敗影響社會風氣,也就是現在的品格力。
因此,舉辦考試的學校、老師,應當念茲在茲的是每一次的考試是否有培養到孩子的志向、能力(包含知識和做事的能力),以及品格力。
學生也應該在每一次準備考試的過程裡,檢視自己是不是有努力達到上述標準。至於家長,在看到表面分數高低之餘,也應該多看看分數背後孩子的養成。
好的考試可以幫助孩子找到人生的志向、了解學習過程的不足之處。因此面對每學期大大小小的考試時,我們可以以「考志、考能、考德」 互相檢視檢討並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