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傳家禮》處世 15–科技節省了時間卻不能節省禮節
十五、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須造門請問。
孩子們的作業開始使用到電腦,他們學習著利用網路尋找資料、解決問題。但有時候,孩子們也會偷懶地將資料剪貼複製、或甚至直接把作業題目貼上網找人解答。當一切的取得變得如此輕易,面對解答者、面對知識的態度往往不再謹慎,古人有事求教,必得登門拜訪。而我們卻往往利用科技節省了時間,也順便節省了禮節。
台灣有間小書店的老闆曾經很無奈地寫過這樣的抱怨過,接到各地學生要求訪問是好事,但為什麼現在的學生連一封要求訪談的信的不會寫? 大學生寄來的email,沒有主旨沒有署名沒有問候語,連誠意都沒有。如果是打電話來,不自報學校名稱、姓名,甚至連打這通電話的來意都語焉不清。
某兩岸三地知名作家也曾說過,他常收到學生在粉絲頁的留言,沒有學校名稱沒有寄件人真名更沒有對收件人的稱呼,也就是連個XX先生您好都沒寫,劈頭就是老師出了跟相關作業,有問題想請他回答。想當然爾,作家對這類信一概是嘆息加刪除。
《常禮舉要》裡說:『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須造門請問。』造門是登門的意思,親自登門求教他人,這是尊敬與謙虛,也顯現出我們對此事的看重,對方感受的我們的誠意,想必也會以誠意相待。
但現代人多忙碌,且通訊發達,除非是極重要之事,或對方是德高望重的長輩,不然以科技方式送上詢問也是可以通融的。但即便如此,郵件訊息也應該展現出禮貌與誠意,例如開頭的稱謂語問候,自我介紹與清楚說明去信用意,文末的祝福與致意和完整的署名,這些都是絕對必要的。
科技節省了我們寄送的時間,但不應該藉此省略為人處世的基本禮節。一旦處世的基本禮節被省略,那人與人之間的誠意與溫馨的往來自然也就被省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