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助我們成長。在面臨逆境時應該如何看待,修忍辱這是一定的,就看辱有多大,忍能到何種地步,環境差點還好忍,人事上的卻不容易忍,這件事能忍,那件事卻不能忍,這個人能忍,換個人就不能忍,一二能忍,三四就不能忍,有時今天忍了,明天就不忍,或者今天忍了,回去就很受傷,難怪老師說雪廬老人講,忍這個字一般人不如他。除此之外,逆境還幫助我們消業,讓我們不驕傲,也能懂得同理他人的不易,檢驗自己的道力,增長自己的能力,磨練自己的耐心、毅力等等。
我對人們普遍感興趣,會好奇他們覺得什麼重要,以及他們如何生活,文化和自然主題是美好的表現,但我覺得人際互動是最令人鼓舞的。這次拜訪鸞山部落,我真希望我的家人朋友們能看到鸞山部落和江賢二的藝術作品,並了解他們的背景,特別是能夠見到作品背後的人!
此行我要感謝大家花的時間、體貼、關心和關注,我希望將來還能給更多人提供這樣的機會。
對我來說,能夠看到並了解臺灣的文化、民族複雜性和自然美景是有幫助的。我以前只走訪過臺灣的廟宇(作為一個日本僧侶很難與之產生聯繫),認識的臺灣人也僅止於我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地區的臺灣老師和朋友。我要再次非常感謝您們,如此地信任我們這群陌生人,並在臺灣這趟安全和啟發之旅中,給予我們所有人支持。如果可能的話,我很願意在未來再次幫助您們!
我認為作為第一次旅行,一切都進行得非常順利。我不知道如果我不了解旅行的目標或預期結果,該如何改進。總的來說,我認為我們在無盡燈活動中獲得的一切,都準備得非常好並且有條理,你們在未來的活動中也會成功。如果說一定要建議什麼的話,我會希望有一些有能力的外國人,在可能出現文化差異的時候幫助喬接一些事情。
我願意協助無盡燈未來的教學,我有管理工作室、大型活動、禪修以及演講和講座的經驗。我的背景是中醫醫學博士,今年年底將獲得神學和多元宗教研究碩士學位,特別關注於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精神教育。
關於線上學習,這取決於您們的目標受眾。在這一點上,多個平臺是必要的,因為年齡或國家人口結構往往決定了哪些平臺更受歡迎。對我來說,電子郵件或WhatsApp是與這個群體溝通的最佳方式。
我會考慮返回臺灣參加無盡燈的佛教課程、儒學課程、旅行相關的活動。
除了以上,您們都做得很棒。我希望我們這群外國人沒有給您們帶來太多困擾!非常非常感謝!
融匯貫通真學問 敦化誓願追傳承
論語論仁,堅定敦化志向,白老師線上上帶大家切磋《論語論仁》專題。歲末盤點,課程已經講述了39章41節課。白老師帶論語課,既接地氣貼近生活,又時刻不忘結合形而上來講,將線上其他幾門課程融匯起來講。這個專題中的很多章節其實在其他科判中也有提及,雖然學過這些章節,可是聽完白老師與消文學長的互動後,常常驚歎,原來這章還有這層意思。常學常新,令末學更深切的體會到溫故知新,可以為師這句話。
學習前先要樹立一個正確的目標,這樣才會有動力。有明確的方向才不會走錯路,才不會南轅北轍。學習如是,人生亦如是。
人身難得,還是要珍惜,不能讓自己虛度時光,總要有所收穫,總要留點痕跡。
如何能在正確的道路上行走,需要我們隨時隨地都有正確的知見,相比較其他條件,這對我們尤為重要。物質的需求可以長養我們的色身,而精神的追求卻是讓我們能恒久在正道上前行的基礎。
我們能有幸跟隨著老師,一直在學習著,提高我們的正見,踐行著,為了能離目標越來越近。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堅持做。我們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恆,加之重複、用心,那麼日久天長,總會由量變到質變,總會有所收穫。
我們做為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學有所成。可是反觀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到持之以恆?當我們的心沉穩下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我們的言傳身教,才會影響下一代,我們的希望才不會只是口頭上的說說而已,而是落實到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
跟隨老師一周兩次的學習過程中,我的思維也運轉起來了,開拓擴展了,不只是局限在小框框裡。看似一周兩次,可是堅持積累下來,就一步步的向前邁進呢。
我們學習,若只是停留在博聞,卻不能降伏煩惱,不能自己受益,那就毫無用處。
我們還需要將所學去踐行,踐行的過程,是將所學應用到實踐。所謂實踐出真知,只有把所學能有所用,在實踐中認真思考體驗,所學到的才是真正融入到身心,學與做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不可缺一。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跟隨老師學習的機會,珍惜與團隊共學的環境,力行實踐,爭取能互相鼓勵,共同進步!
在台灣祭孔時我們跳的是「文」佾舞,而「武」佾舞只有在韓國,韓國的武佾舞是源自於宋朝,但原本的文獻已經失傳,現在韓國武佾舞是參考過去的文獻並加以揣摩演譯而來。
教授武佾舞的老師林鶴璇教授是韓國成均館大學舞蹈系的教授,她學習舞蹈已有六十年,研究佾舞長達二十五年,曾多次到台灣及中國學習文佾舞或做武佾舞的展演!
武佾舞從字面上看是個陽剛型的舞蹈,動作上也有和武術相似的動作,但是在韓國卻都是由女性來擔任佾生,這種呈現方式將力量與美感的結合,和台灣和大陸跳文佾舞的佾生不限男生或女生有很大的不同!
在台灣祭孔時我們跳的是「文」佾舞,而「武」佾舞只有在韓國,韓國的武佾舞是源自於宋朝,但原本的文獻已經失傳,現在韓國武佾舞是參考過去的文獻並加以揣摩演譯而來。
教授武佾舞的老師林鶴璇教授是韓國成均館大學舞蹈系的教授,她學習舞蹈已有六十年,研究佾舞長達二十五年,曾多次到台灣及中國學習文佾舞或做武佾舞的展演。
武佾舞從字面上看是個陽剛型的舞蹈,動作上也有和武術相似的動作,但是在韓國卻都是由女性來擔任佾生,這種呈現方式將力量與美感的結合,和台灣和大陸跳文佾舞的佾生不限男生或女生有很大的不同!
所謂「女力」是指女子不受性別或社會期望的限制,能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和尊重,能對自身潛能探索與發揮,勇於追求夢想、自我挑戰,能突破瓶頸與時俱進,所以「女力」表徵能展現女性的正面形象與智慧德能。
一般凡夫不想承擔,只想一個人躲在角落自己享受生活,認為承擔是傻瓜,可是聖人認為承擔是快樂,這就是聖人與凡夫的看法不同。承擔可以讓自己得到充實,能力加強,得到大家的擁護,所辦善業顯現的快樂在造作者身上成熟。反之,那些不想承擔、只想享福的人,不會得到他人的信任、讚賞、提攜,也沒辦法充實自己,結不到善緣,做不到善業,快樂也不會從他身上升起。所以正確的人生觀很重要,能夠讓自己少走冤枉路,少吃很多虧。
這學期課程從三月初到六月底,我未曾缺席,因為對課程內容很感興趣,想要深入學習和理解。
上課之前,我從未如此積極地思考命運,這門課程激勵了我,使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命運,不論命運好壞,我相信人人皆有改變命運的機會。袁了凡先生經過不斷地實驗、驗證,最終深信孔先生,並依著孔先生的建議,放棄醫學,繼續科舉。
後遇雲谷禪師,講行善積德、改造命運的道理,使袁了凡逐漸改變命運,猶如重獲新生。讓我更加相信透過努力和智慧,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門課程對我的最大收穫是知曉改變命運的方法,通過學習《論語》條目和人物故事,我更了解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孔子的悟性、袁了凡的實驗精神,對於自身機遇、自身命運有多重要。特別是老師們分享自身的經驗來驗證富人思維會改變一個人多少。學習此課程還讓我學業進步,每當看到考卷上有《論語》的考題都很開心,因為自己看過、學過,即便是沒有學過的條目,也能依字詞去推測意思。
最後,衷心感謝老師的耐心教導和彥方老師主持的讀書會,使這段學習旅程因「從論語的高度看了凡四訓」更加豐富、有意義。
學習論語使我懂事了,在家會幫父母做些家務事,在三中學習過後,我媽說我懂事很多,在此我要感謝論語的學習。
在這短短的七天裡,我再次感受到了論語對我的改變,漸漸我又開始喜歡上了論語。
講到雪廬老人做什麼都做到最好,老人家可以說做一輩子做大家的老師,沒有對不起大家。我想想我做什麼做好了,自稱佛弟子,可是老師講課,很多名稱我一概不知。學中醫,可是這幾天並不是新冠的小感冒已經讓我心不安,更不要說給家人、朋友帶來什麼利益了。
一下子也不知道還有什麼心得,太多的不明白,記不住我需要下來繼續深入。我想就在生活中從細節做起,一點點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在這樣殊勝的法華道場,有大善知識的加被,有同道朋友扶持,是一件何其幸福的事情。
因著論語共學群跟隨唐老師、戴老師一年多來對國學經典的學習,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唐老師和戴老師的人文素養和人格魅力之深。老師們的句句箴言無時無刻不在滌蕩著我的心靈,使雖衣食無憂,但從不貪圖享樂、喜歡精神追求而不被親朋理解的我,有如在暗夜見到了光明,從此有了更為堅定的人生追求目標:除堅持了四年之久的合種公益外,與敏求軒姐姐帶領的共學群(文稿組)夥伴們一起為傳承國學盡點綿薄之力。
本來開始朗讀經典時尚如天書,讀得磕磕絆絆的我漸漸地聽明白些了,也沒有了之前「畏懼」感了,反而覺得越來越親切有趣。都要感恩唐老師通俗易懂,以及各種引用世事的善巧方便的講解,才使得我這樣的初學者有了如此大的興趣及堅定的信心跟隨不輟。
我喜歡這次無盡燈行程中所有的事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觀原住民部落森林,向他們的神祈禱,種下一棵樹,然後品嘗他們為我們準備的食物。那是非常特別的時刻,我永遠不會忘記!
如果有可能返回原住民部落的森林,那我會帶親友們從那裡開始,展開台灣之旅!此外,在花蓮騎自行車的體驗也很美好!
我非常感激無盡燈所有的成員的付出,為如此多的人提供美好而難忘的體驗。你們也是佛教的優秀代表,偉大的榜樣。非常感謝你們所做的一切!
我很願意以任何的方式回饋您們,有任何需求都歡迎提出,我會考慮再次參加無盡燈的所有活動。我只想表達我一切的愛和感激之情!
很榮幸有這樣的機緣可以學習到本學期的《論語》論仁,從中做一些個人的思考,在人生旅程中,會不斷地碰上生命中的困境和迷茫,跟隨老師學習,末學覺得就是在找魂,從仁心出發安頓身心。
莊子說「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意思是人的一生可以看到邊際,對認知的物件卻看不到邊際。用能看到邊際的人生去追隨看不到邊際的認知物件,危險將要臨近。老師教我們去通達事物的本源,用有限的人生格物致知,而不去追逐無限的表像。
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及用本質通達現象,要自己悟,跟隨老師聞思修,一定要自己去悟,自己覺察覺悟到的,才是自己的;否則別人給我,我也拿不到。幸好我們有傳承的老師來教導,有團隊切磋琢磨,如論語中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覺悟不是為了自利,自己覺、自己悟是為了有能力幫助他人也能自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心一定要有行仁的能力。但在行仁中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做自己當下能做的仁行。
通過學習,也讓末學明白,成長的過程不可避免有鮮花和荊棘,這些都可能是我的助力和阻力,正如孔子給顏回的指引,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明白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知道了用什麼方式,樹立什麼目標,走什麼路,人生旅程就有了「定海神針」。
今年,學生結束了高中的課程,進入大學,翻開人生嶄新的篇章。
何為大學?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長一職時曾說:「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大學便是能潛心研究學問,從而開發見地,尋師訪友,從而使自己的學識不斷增長廣大,修身以俟之。
承蒙父親及諸位可親可愛的學長引導,為學生指點迷津,引入正途。讓學生在網課上學習白老師所教授的《論語》《中庸》及《人生大事》的課程,不至於將時間過度浪費在五欲的追求上,反而能借機充實自我,明白道理,拔高見地。
在準備消文工作的同時,學生也有親身的感觸何為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消文工作避免不了要讀誦古文,學生怕讀的不好,便尋找了一位讀播音專業的同學,把ppt上的內容都給她讀了一遍。她也認真地逐字逐句給我糾正,從發音到斷句,最後還予以鼓勵,讓學生更有信心。同時,白老師的課程時間正好是室友都在寢室的時間,我跟他們提前解釋說明,怕會打擾到他們。結果他們紛紛表示支持理解,這讓我有點意外感動,更有信心與動力。
雖然在實際消文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做的不如意的地方,有時大腦空白,不知如何作答。但得益於老師的引導以及各位師長學長們的包容,能讓那一章的子貢經文圓滿,不至於因學生的不足而有所缺欠。
在消文結束之後,家父更是第一時間更自己通話,先是大加讚揚肯定,隨後話鋒一轉,犀利地指出我在消文中的不足,比如節奏過快,甚至有點喧賓奪主,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能有所長進。沒過多久,樓迪波老師也給學生打來電話,一方面肯定讚賞,另一方面,讓學生去先細看《論語》系列課程-言語科子貢,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能更上一層樓。
總結本學期,有點難為情地直言學生自己行義未純,檢身多誤,以過折功,日常虛度,還好有讀書會的存在,有學習的氛圍,互相切磋琢磨。
非常感恩白老師,聽您的課能不斷的修正自己的心態,好好反省,檢視自己所學,充實自己內涵。這兩年來自己陷於逆境中不能自拔。我自以為聽課了,學習了,應該能放下很多煩惱,不會長時間的陷入其中。可當逆境來臨時,卻狼狽不堪,潰不成軍,甚至所學也全軍覆沒。在我愛執當中掙扎沉浮、自是、自見、自伐、自矜把所學的道理都拋之腦後;懈怠、懶散、不用功、畏難、信心不足讓我在業海中徘徊,時而清醒,時而迷茫,是不斷聽老師的課,反省自己為什麼讓情緒控制著我,對於老師教導沒有真正領悟,對於教法內心真正還是不信,而且沒有花時間下死功夫的學習,在日用平常中不會串習,只是背答案而已,沒有心心念念在道上。聽老師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想我一直在倒退。反思很多,因上要靠自己改變,緣上要一直跟誰老師們學習,好好的充實自己內涵與能力。
聽老師說過,順境中好好珍惜,不可以放逸懈怠,加緊腳步努力學;逆境中要好好的反省與警惕,反而會資助你做善。通過對逆境的觀察,太不容易做到反省,很慚愧自己還不能體悟很多,今後會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充實自己內涵,也要承擔起責任。
很榮幸有這樣的機緣可以學習到本學期的《論語》論仁,從中做一些個人的思考,在人生旅程中,會不斷地碰上生命中的困境和迷茫,跟隨老師學習,末學覺得就是在找魂,從仁心出發安頓身心。
莊子說「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意思是人的一生可以看到邊際,對認知的物件卻看不到邊際。用能看到邊際的人生去追隨看不到邊際的認知物件,危險將要臨近。老師教我們去通達事物的本源,用有限的人生格物致知,而不去追逐無限的表像。
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及用本質通達現象,要自己悟,跟隨老師聞思修,一定要自己去悟,自己覺察覺悟到的,才是自己的;否則別人給我,我也拿不到。幸好我們有傳承的老師來教導,有團隊切磋琢磨,如論語中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覺悟不是為了自利,自己覺、自己悟是為了有能力幫助他人也能自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心一定要有行仁的能力。但在行仁中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做自己當下能做的仁行。
通過學習,也讓末學明白,成長的過程不可避免有鮮花和荊棘,這些都可能是我的助力和阻力,正如孔子給顏回的指引,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明白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知道了用什麼方式,樹立什麼目標,走什麼路,人生旅程就有了「定海神針」。
到安東的鄉校,讓我們體會古代席地而坐,喝茶、吃點心的感覺。
到了屏山書院、陶山書院,感受到他們古代讀書人是很有智慧的,對於修學的環境,選擇人煙稀少、山明水秀幽靜的地方來學習,古代的建築物都是步步高升,愈往裡面愈高。
這次韓國文化之旅收獲頗多,讓我體會到儒家文化的尊貴,身為炎黃子孫怎麼可以不好好學習,並且將它傳承下去。
儒學居然可以在韓國被保留這麼長久且完整,可見中華文化的力量有極大的魅力。從另一方面來看,也非常佩服韓國極其用心在保護、維持及發展文化和觀光產業。
看看韓國,想想台灣,我們其實更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同時還有不少專家學者和有心人不斷努力的在自我充實和默默耕耘,想要將有形和無形的優良文化傳承發揚下去。如果我們可以充分的發揮既有的優勢,團結對外,不要因為某些意識形態自廢武功,打壓和刪除中華文化,相信我們也能夠創造出殊勝的多贏局面,讓文化再次發光發亮,讓世界看見台灣。
自從工業社會迅速發展,資訊爆炸,網際網絡發達普及,大家的精神壓力與日俱增,體內賀爾蒙也受到這些壓力的影響而失調,造成免疫力下降,進而影響身體及心理的平衡,使正念冥想這個觀念在近幾年為之盛行。
法國著名的分子生物馬修里卡德博士(他也是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翻譯),他一開始是腦神經科學家,是在美國、歐洲相當活躍研究腦神經的權威,後來投入達賴喇嘛座下後,就跟歐洲及美國學者對佛家的禪定及止觀做了科學的實驗及詮釋,他們使用MRI核磁共振儀去掃描馬修博士這樣的修行者,並跟一個醫院裡的照護者比較,兩者對病人都具有悲心,但是他們掃描腦部的結果卻是完全不同。因此馬修博士向學者們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我們在做觀修冥想的時候,內容是至關重要的,並不是腦袋放空就叫止觀。
什麼樣的觀修是最好的呢?他們提出了一個名相,叫做「慈心禪」。在學會長期學習大乘中觀就知道,這其實就是在講大悲心、菩提心,他們提出慈心禪的概念,是希望大眾能以慈母的心態來做止觀,這樣就可以達到腦部平和的狀態。馬修博士和醫院照顧者的差異是,一個是歡喜愛護的心態,另一個則充滿壓力,在靜坐的時候,一個是充滿正能量的恢復,另一個則是相當疲累。這是因為同理心放在錯的地方,變成你跟他一起痛苦、一起悲傷,結果自己更痛苦,
一開始得知學會要來東勢辦活動,講《了凡四訓》結合《論語》的課程,我想到小時候背過《論語》,只能說挺痛苦的,雖然對背誦能力或有些微幫助,但對國文程度卻沒有幫助。
之前暑假去學會聽過一整天的《了凡四訓》,當時覺得講得好快又好難,國文程度非常差的我,幾乎和老師身處兩個平行時空。爸爸說我們家負責東勢課程的各項事務,一定要去。我周六下午補習,隔天早上要上課,晚上又要共修,想想就覺得頭痛,但拒絕不了,就硬著頭皮去了,沒想到第一次上課後,我深深著迷,心想:「這就是我要的!」我覺得人生若是當個工程師賺多一點錢就是成功,也未免太枯燥乏味?若人生順遂只做一樣工作,平安的生活,穩定的收入,然後退休,這樣的人生也挺空虛的。
第一堂課講到「改變命運」,人人皆有宿命,努力了解立命的道理,創造命運、改變命運是我們的理想,幾周後,我在校車上常常聽《了凡四訓》的錄音,每次聽完都覺得被激勵,要早睡早起維持作息,維持身體健康、不輕易動怒,先想想自己問題在哪等等,但我維持的時間並不久,一兩周過後,我發現自己雖然早睡早起,卻根本沒讀到書,成績下滑,在上學期快結束時,我又開始熬夜讀書,追求短期利益,臨時抱佛腳,為了考試而讀書,結果成績不僅沒有上升,身體也非常疲累。
緊接著下學期的課程,再一年就要學測,我星期六補習又多了一門英文,變得更忙更累,越發找不到當時上課的熱情,似乎又回到原點,甚至更往後退,我知道不能這樣下去,不能容許自己在深淵太久,我就想,至少把《論語》當成是做人處世的用法,於是上課有時我還是聽得非常開心,我將這堂課化為教我怎麼與人相處的課程,有一次,安琪老師說了一段小故事,有了一點啟發:「或許我們非常努力想盡快達成目標,但卻沒發現方向錯了,到頭來只是離目標越來越遠,再快再努力都沒用!」
想一想,我的目標是什麼?我的夢想是什麼?當然不希望只是賺錢養家活口,退休後爬山看電視,然後往生時有家人助念就好。我還是想要有一點不一樣,卻還沒想好我真正的夢想,我下定決心,用暑假改變作息,學習自律,有效率地讀書,不用熬夜,偶爾思考一下自己想做什麼,大學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系就讀,將來能將所學回饋社會,成為一個可以改變命運的人!
最後要感謝唐老師及各位師長為我們的付出,每周南北奔波不辭辛勞,再次由衷地說聲謝謝老師!
被媽媽拉到這裡來學習孔子文化,我以為孔子的「論語」沒啥用,那些大道理為什麼要去學習呢?懷著滿不情願的心情來到這裡,初次上課便被老師風趣又不失威儀的講說給深深地吸引了,上唐老師的課總會讓人開心一笑,而且《論語》裡每個生動的小故事,都成為我最津津樂道的地方,原本難以理解的道理,卻牢牢地印在了我心中,再接下來幾天學習中,我漸漸發現了孔子之道並不是那樣深奧乏味,它是時時刻刻體現在生活之中的,比如這次的主題「正己化他」,當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裡,比如一個公司,我們正了自己,然後去用自己所能把他人也同化了,當大家全部正己了時,公司的效益就上去了,所以可以看出孔子之道與我們的生活如此貼近,孔子之道必定會讓我的一生過得充實快樂。
學習也將告一段落了,然而這不意味著結束,而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我們這些民族的未來主人翁已經意識到了民族之道,我們必將用孔子之道為神州大地開創一個美好的明天。
新年在即,特別感恩白老師帶領我們繼續學習《中庸》《十四講表》《人生大事—不可忽略的事實》等課程,更是深深感恩唐老師的慷慨無私,為學生們提供珍貴的《外王的本質—論語論仁》科判,讓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瞭解仁的各個面向,以及更好地思考經典的學習方法。
老師的教學是一以貫之的,即以中道、空性智慧、通向聖人與君子之大道攝持各門課程,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時有融匯貫通之感,也漸漸明白,要緊緊跟隨善知識和善友,要以三世的思維、因果的思維來經營今生,要努力串習空性和中道智慧,經營好每一天,讓自己可以法喜充滿,並有足夠的能力自利利他。
這次聽課,印象深刻的有幾點:
一、一開始的目標通常百分之九十都不一定會達成,所以不需要執著,而是靜下心在學習的過程中,跟隨好的老師直到見地俱足,目標自然愈來愈清晰。
二、很多事情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卻很不容易;很多事情看起來很難,其實很簡單。
三、一般會說,沒有失去,不懂得珍惜。但其實,反之,沒有得到,不知道失去什麼。
此次課程,最想感謝唐老師,還有雪廬老人,如果沒有您們的傳承,我們學不到這些甚深見。
猶記很小的時候想到死產生的那種空洞和蒼白感,不是害怕而是一種空洞洞的很難言說的感覺,那時候想,人要是有靈魂就好了,年紀稍微大一點覺得這是個想不清楚的問題,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將人吞食,最好還是不要想,束之高閣。
過此次學習也知道了為什麼傳承、廣大行如此重要,因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沒有傳承、沒有廣大行的發心和承擔,正法就無法弘揚。唐老師在講課中多次引用雪公的例子,深深感受到傳承的力量和殊勝。
唐老師還提醒我們,學習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要親近善知識;離開善知識,一定會退轉,這對我們初學者是非常好的告誡。
生活中看似沒有改變,但是我知道一點一點其實都在瓦解重建。首先認識到聞思修,聞的重要性,聽聞明師講解佛法,思想上改變了,正念正知,行動才會跟著改變,不然,就像無頭蒼蠅瞎忙活,不知道在修什麼,也不知道修的對不對,還有可能越修越害怕,越修越狹隘。
我印象最深的是護送人員的態度、關注和善意:Vivian、Mose、Jerry、Davidson,當然還有唐老師和他的妻子。
我會特別向親友推薦實驗學校和鸞山部落...當然所有的活動和事件都令人難以忘懷。
在我漫長的生活中,很少有時刻可以與為我們精心策劃的許多活動的多樣性和樂趣相比擬,我們對臺灣文化和風味有了全面而簡明的瞭解,特別是在南部。整個旅程充滿了老師們和整個工作人員的體貼和親切(甚至包括幫我洗衣服的Davison)。這真是一次難以忘懷的終身之旅。
關於給ULA的建議,這很難回答...每件事都處理得非常出色...也許在結束時為所有參與者、工作人員和老師們舉行告別晚宴,然後我們都各奔前程...
我願意做義工,但由於距離較遠,我不確定如何做...希望將來能夠回到臺灣。
我會考慮再次返回臺灣參加ULA的旅行相關的活動,或其他由ULA安排的活動。只是感謝.....
信解行證,修行路上不停歇。在唐老師的慈悲關懷下,白老師等老師們傾力為我們搭起修學的平臺,我們德明團隊也結合團隊成員及親朋好友所面臨的人生大事、子女教育、工作學習、家庭生活等做及時的觀修研討,為往生淨土修福修慧,儲備資糧。
未來希望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我們通過繼續深入地學習,團隊不斷發展壯大,每一名成員都努力增上,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每一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成為正法的利益者和傳承者。
學生常常感歎,這三年以來,有幸跟隨白老師線上上學習傳統文化,在共業中能修行自己的別業,實在是三生有幸。當明白一切事物都無自體性,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其實人生會變得開闊很多。但學生也一直有疑惑,知道空性之理對人生最大的幫助是什麼?因為就是普通人在不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為了達到目的,也會拼命的組合各種條件,以使得目標得以實現。所以,好像學佛知道空性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是知道空性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最近半年學生突然覺得,無自體性和傳統文化所說的道理是必須一起觀待來看,才能打造成一個邏輯通順的閉環,比如無自體性和仁心相結合來說,事物本身是無自體性的,可是當我們完成一切事物的目的都是依著利他之心的時候,才會愈加接近學佛的實質,以出世之心來入世,才不會貪戀人間的五欲六塵;無自體性依著智慧這分來說,真正的大智慧是要有利於天下,是要為公發心的,否則這分的智慧若只是單單只為自我牟利,這分便不能叫智慧,只能叫小聰明,真正的智慧必然是可以趨吉避凶的,而小聰明只能為自己招來禍端,小聰明愈多,禍事也就愈多。
無自性和禮相結合,周公制禮作樂,為後世提供了一個海晏河清的標準和操作方法,遇到孔子便是將禮進一步完善,希望能再打造出盛世與明君;遇到董仲舒與漢武帝,就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是讓真正的孔子之學沒了靈氣和骨氣;再到明代遇到了朱熹,幾乎要了孔學的命,使得不知情的後人把諸多罵名放在孔老夫子的頭上。
既然無自體性,那就需要各種因緣和合,而因緣和合最後都是靠的人,這樣就很能容易理解唐老師一直感歎的道在人身,道是要靠人去傳的。所以單獨明白一個空性之理,是要將空性與世間萬物觀待來看,將空性和世間萬法觀待,才能弄明白形而上與形而下,從而從形而上入形而下,形而上難懂,形而下難入,如果在世間,我們真的不想苟活,真的想成為一個君子,想好好學佛,想利益眾生,不能不明白空性,不能不知如何在形而下造作。
這些年跟隨老師學習,也走訪了各地的讀書會,對各位讀書會的師長們真是由衷的敬佩,能堅持每週都組織學習活動,不把業餘時間浪費在一些可有可無的事情上,為自己和周圍的人打造出一片持續學習增上的環境,在當下實屬不易,十分值得欽佩。白老師最近上課一直在強調以友輔仁和以仁輔友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想辦法讓周圍的朋友也逐步接觸和學習正知見,那對個人平時的生活和事業的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畢竟一個周圍都是善知識的好環境是非常難得,也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打造的。
在現實生活中,和同事朋友交往的時候,一定要符合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不要失禮,同時又要人情味十足,不要讓周邊人誤會自己學了傳統文化後就變得十分怪異,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到了韓國後,實際感受到韓國傳統文化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這件事情是千真萬確,例如,在高麗時代,為了培養國家人才,於西元九九二年建立最高教育機關國子監,後來改組為成均館。隨著高麗王朝被朝鮮王朝取代,定都漢陽(現在的首爾),朝鮮太宗將新成均館建立於都內,也就是現今的首爾成均館大學。成均館文廟大成殿中供奉著孔子等聖賢的牌位,時至今日,成均館及韓國兩百三十多所鄉校(高麗與朝鮮時代供奉聖賢之牌位,並具有教授儒學,培養當地人才的作用)每年春秋兩季都會同時舉行釋奠大祭,而且設置社會教育館,向社會大眾教授有關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易經、書法、國畫等課程。
武舞的舞具,左手拿盾跟右手拿斧,盾代表防禦,斧代表攻擊,動作有八種。接下來由林教授的高徒兩位助教來示範動作,教我們盾是推出去,斧是往外橫砍,動作是由北轉西往南再轉東,三百六十度再回到原來的位置。
現在我們可以從家庭著手,從自身開始,帶動、創造家庭歸厚的風氣。在家中,父母帶動孩子、孫子感念父母、祖先,謹慎辦理長輩後事,對家族有貢獻的祖先表示尊敬,如此便能帶動家中「歸厚」的風氣。
慎終特別講到如何謹慎地看待臨終,分三部分,對父母、對自己、對他人。對父母包括我們如何讓父母安心,心中沒有牽掛,首先要了解父母的罣礙,解決其罣礙,才能讓他放下。再者,肯定父母平日善行與對家庭付出,使其心情愉悅,第三問彼還有何未了心願,答廣滿足,第四是請他放心,會好好辦理後事,尤其廣作善法用作迴向。父母親臨終時不要隨意搬動他的身體引發瞋恨,或者哭泣引發貪念,還要有善知識在旁正見引導,所以對父母的慎終仰賴我們平日和善知識的交往,慎終也包括之後的助念、作七。
如何對自己慎終?平常就要觀修自己臨終前的狀況,觀察自己心中的罣礙,臨終前要將罣礙之事安排好,臨終時提起正知正念,此功夫平常就得練,就像曾子說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此覺受來磨練。平時要跟善友相交,臨終才會得到護持,再者,也要培養家人的正知正見,邀家人來共修、共學法義,免得成為我們臨終的障礙。讓家人了解我們的心願,才會謹慎處理我們的喪事。
命運的好壞沒有絕對的定義,都是比較出來的,就現階段的我而言,我覺得自己的命運不是我想要的樣子。
這學期再次接觸到「從論語的高度看了凡四訓」的課程,我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義,到底什麼樣的結果才是我想要的人生。
升上高二準備成為學校社團的主力,於是社員們開始準備競選幹部,我沒有選上我想要的角色,甚至還被不相干的局外人明嘲暗諷。我開始責怪命運不公,明明我很努力,為什麼得不到重視,別人的成功顯得輕而易舉,許是因為背後有高人指點,或是在他人不及之處默默努力,而我不應該怨天尤人。
我希望可以改變既定的人生架構,重新提筆寫下每一個章節,因為我不甘平凡。於是每次上課我都全神貫注地聆聽,渴望能夠從中汲取更多精華。這學期老師用生動的生活實例舉證,讓我更了解書中科文想要傳遞給讀者的意涵,使《論語》不再只是學校裡需要死記硬背的考試題目,而是變成前往捷徑的通關密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遇人憎我毀我,自然恬然容受」,知道該如何以心轉境,用樂觀的心態將困難迎刃而解。我還學會聽從各方諫言,不一定所有的話都是譏諷或嘲笑,也許是有道理的言論。我相信來日方長,總有一天我會進步且與眾不同。
很高興可以加入共學的行列,在這裡結識了良師益友。我深刻感受到老師們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用心。我很珍惜每一次的上課機會,這要歸功於眾人的付出和心血,才能有如此美好的體驗。
我不喜歡認真讀書,總覺得讀書是一種負擔,不能用一種輕鬆的心去對待學問,但看完雪公老師的事蹟,聽完孔子收弟子的事情之後,我覺得學習是來之不易的,而且可以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書本裡有很多內容我都看不懂,但我依然用心去理解,因為裡面蘊涵著許多道理,能充分理解就能成為聖人。
我明白了老師的重要性,老師能為我們指導思想,使我們走上正道。我還明白了禮節的重要性,學到了吃飯的禮節,在校的禮節,舉手投足間的禮節,人要做到四重:言重、行重、儀表重、喜好重。我將會努力地做到這四點。
進來聽訓前不闇佛教的義理,雖然佩服其邏輯思辨,但總覺得有不合理、不通順之處,經過四部宗義的課程才知道,原來各宗派都有其缺憾處,整個佛教史其實就像是在盡全力推演完整這套思辨模式,很不像是宗教理論,更像一套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就像科學界的思想模擬實驗。
2023/11/17 08:28:32總有著系統地學習一門知識的渴望。謝謝學會讓我們有地方學習、有老師講授與請教、有同儕共學。
老師也提醒「見地的傳承」與「過程的經營」的重要,兩個簡短而不簡單的話語在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在課堂帶著具體的目標、有意識地感受。如每日的餐前觀修引導我們思考食材的來源、佳餚的產生,以及經典、義理與生活之關係。
傳承,在經典、在實踐,過程的經營有如文字與行動之間的橋樑。謝謝學會用心的課程設計,把上課所教的義理,遍布於課程大大小小的地方,讓我們在課堂與日常,都能學習、觀看、感受、體會。
各位敬愛的師長跟同學,你們好。真的由衷的開心能和你們一起學孔門哲學及佾舞,我從中不僅學到了很多中國文化上的知識,還習得了許多關於孝道、禮節、忠篤的真諦跟應用,使我在未來面對做人處世的方面能更加圓融更加的謙遜,在跟父母的相處上也變得越來越好,能彼此包容理解,對此我感到真的很感激也很歡喜。
論語課我學到了一個印象非常深刻的話題,就是遠慮和近憂,課堂上討論到,為何沒有遠慮就一定會有近憂?那是因為人們侷限眼前利益,只看眼前發生的事情,並沒有想到未來,就像之前的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不缺什麼,每天享樂,殊不知這才是危險要來臨的節奏,年輕時就應該好好學習,提升自己,畢竟知識是自己的,也是別人唯一搶走不到的東西,希望能早日踏出舒適圈,成為自己喜歡的人。
佾舞,不僅是表演,更像是藝術、文化,雖然大多數人不知佾舞為何物,但只要看過真正的佾舞表演,很少人能不沉醉於其氣勢,鼓聲一響,很少人能不被吸引。
在爸爸幫全家報名佾舞練習後,每個星期日我們總會到卓蘭練習。一開始我的腳都無法站穩,此時打破了我對佾舞的迷思,先前我總認為這麼緩慢的動作肯定是非常簡單,人人都學得來的,可是當我的腳站不住時,我領悟到了一個道理:沒有做過的事總有無限可能,不能輕易低估。剛開始的幾次都因為體力不支甚至坐在一旁,但經過老師們的建議,回家天天做腿部的訓練,我後來不僅能將動作做好,甚至可以將動作做得更穩重!
「我」充滿了侷限性。「我」的存在,創造出了以「我」為界線的內在世界與外部世界,原本完整的世界被分割了。於是,「我」與世界成為了二元對立的主體與客體,同時也產生出了「我」探索世界。這種主客體分離對立,正是我們這些「我」一直經驗到的,習以為常並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在科學的框架下,「我」的始終存在,使得「我」可能存在的根本侷限性與世界的界線從未被從本質上消除!
反觀我之前佛法修證的出發點,正是一套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我知見」。它決定了這個「我」如何定義和採用什麼樣的態度。假如繼續以這種主客體分離的知識見解為出發點,又如何有可能徹底去除可能存在的「我」與「我」的基礎上發展出的工具的根本侷限性?
這個假期我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是參加了《論語》講座會,並且成為義工,可謂累並快樂著,幾年前接觸了線上論語課程,一直以來認為《論語》只是經典,直到講座會那天,我才深刻知道我錯了,誰能想到《論語》可以和事業連接一起。兩天的時間,讓我知道團隊的重要,看事情的眼力,如何豐富自己的生命、人才的重要性等等。二十一歲的我,迷迷茫茫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不知道未來在何處,用我自認為的快樂麻痹自己,逃避現實。而《論語》告訴我,我是時候為未來好好鋪路,我得未雨綢繆,解決近憂和遠慮,戒除三種可怕的個性。唐老師說機緣難能可貴,我認為兩天的講座會,是我的機緣之一,需要牢牢把握,繼續深造學習,讓這兩天的意義越來越長久,與共學的朋友們,一起變得更好!
經過近三個月台北卓蘭的奔波,及眾志成城努力不懈的練習,往昔僅能在孔廟或電視上一見風采的六佾舞,終於要在台中客家樂活園區隆重登場,除了緊張雀躍祈願演出順利,心想未來能再有這樣盛大的六佾規格及翟籥服裝完備的排場,大概也要等待時哉時哉了!
從未想過重文輕武體力差的自己,有朝一日也要跨界教授佾舞,且這次演出的年齡差距從小學生到七十歲,人數眾多共要三十六人登場,初學最大的挑戰就是容易手忙腳亂,動作不協調,以及總是記不住下一式,我們透過之前的學習經驗提供了簡易口訣及示範影片,希望減輕大家的學習負擔,但一開始的效果不盡人意,動作不熟練不到位、穩定度也不夠,後來開發先練腳部動作,再破解手部招式分成三大類後,手腳似乎比較容易理解大腦的指揮相互配合協作了,《禮記‧學記》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誠然至理名言耶!面對熱情好學的學員,對抗炎夏付出假日時光用心來學習,擔任師資也要自強向上才能帶領大家共同成長,最後演出的表現果然是大家動作最整齊劃一、氣勢最莊嚴肅穆的一次,證明所有的努力都結成了最美好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