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孔子與弟子出遊,樊遲問了求雨辭,「崇德,脩慝,辨惑」的內涵。從孔子的回答中發現,不惑之人是不會亂發脾氣的,忿怒的時候應該想想自己的父母、親人,是否會因自己的一朝之忿,禍害及親呢?這是一種很方便的克制方法,能夠令自己冷靜、暫息怒火。除此之外,本章孔子和弟子的出遊,以及師生間的問答也有更多的趣味等著我們一同探尋。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顏淵篇第十二 第二十一章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舞雩,是魯國雩祭之處,其地有雩壇,有樹木,在曲阜城外一里許,為一風景區,孔子常帶弟子們到此遊覽。
樊遲從孔子遊於舞雩之下,雖是遊覽,仍不忘求學,乃問孔子「崇德、脩慝、辨惑」是何意思。
崇德等六個字是古語,劉氏正義以為求雨之辭,德慝惑三字合韻。
孔子稱讚樊遲問三件事,故曰:「善哉問」,以下即分別解答。
「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先作事,後始想到所得的報酬,這不就是崇德嗎。崇德,就是增進自己的德行。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皇本無作毋。攻,改正。其,指自己。自己有惡,立即改正。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攻其惡。一個認真改惡的人,但見自己之惡太多,自攻之不暇,那有時間攻人,所以說「無攻人之惡」。能如此,便是脩慝。慝字從匿從心,脩慝是修去心中之惡。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惑的種類太多,忿是其中之一。一時忿起,不能自制,忘其自身,及其父母,這就是惑。辨惑,即在忿初起時,考慮後患,而不衝動,免為自身及父母召來災禍,所以皇疏引季氏篇君子有九思「忿思難」解釋此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