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祭祀講究心誠則靈,什麼樣的心態才是最有誠意呢?現代人為求方便,產生了許多代為祭拜的服務,而這樣的祭禮真的有用嗎,到底是自我安慰還是真有其效?
拜拜到底是拜心安,還是真感應,這些問題的答案通通能都在論語中找到。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八佾篇第三 第十二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程氏集釋引陳善捫蝨新語,以祭如在二句為古語。孔安國注:「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也。祭神,謂祭百神也。」皇疏:「祭如在,祭人鬼也。人子奉親,事死如事生,是如在也。」
無論祭鬼祭神,都要如在。祭鬼,一心想像祖先就在眼前。祭神,一心想像所祭的神就在眼前。這樣竭誠的祭祀,就能感得鬼神來享。如在的在字非常重要,一心觀想,鬼神即在,觀想始有感應。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包咸注:「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同。」與祭,就是親祭。攝字作代字講。孔子因事或因病不能親祭,而使人代祭。無由親自竭誠想像,不能感應。故此次祭祀如未祭然。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