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纂疏講記》選輯(29) 【乾卦九三】高危的環境,轉危為安的智慧與方法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一、考察最隱微的動機,可以知道未來的成就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幾」是幾微,指機密的事情。就我們修道的人來講,就是自己要考察自己的念頭。〈大學〉上說:「格物致知」,格物就是念頭起來了,念頭起來就要致知,馬上省察這個念頭,考察自己的動機。 九三這一爻的意義,崔覲用周文王的事實來做說明。周家在文王那個時候還沒有天下,只是一個諸侯,到了武王伐紂,成功登上天子之位,居九五之尊,這是「化家為國之幾」,周家原來是個小國,把周家化成為國,這個國指的就是天下,「幾」是微細的徵兆,這個徵兆在九三那一爻,在文王時就有了、就動了。武王得天下的基礎從哪裡奠定的呢?就是由文王進德脩業打下來的基礎。所以「知至至之」的「知至」,就是在九三時可以知道到九五那個位子;「至之」當動詞講,就是採取行為就可以到。就這一點來講,九三或初九的時候,可以來研究這個動幾,研究幾微的事情,叫做「可與言幾也」。
二、知道最終的目標,可以守住應有的道義
〈中庸〉上說「義者宜也」,什麼叫做正義?正義就是你說話也好,做事也好,尤其是辦政治,辦得恰到好處。政治上面無論是行政、教育、司法,都是不過分,也不能不及,要恰到好處,就是義,就是宜。在開始的時候要宜,做到圓滿的時候就是中道。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一個人到了年齡快老的時候,必得要知道在世間還有多久啊!孔夫子就講:「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老的時候,這個假身體、這個假我,一切都衰了,自己還不覺悟,還要跟人家爭奪這個、爭奪那個,想得,那叫「知存而不知亡」。所以老年人應該要戒之在得,別說你得不到,你就是得到了以後,說不定一口氣不來,這假身體也就沒有了,你得到那個身外之物有什麼用處?知道這個道理,「終之」的終當動詞,就是不再跟人家爭奪這個、爭奪那個,這樣處於九三這一爻就不至於變成「亢龍」,是「知存知亡」,合乎君子之宜。 在殷紂王那個時候,周文王是在西邊的一個小諸侯,稱為西伯昌,但天下各國的諸侯,歸向於周家的,可是三分有二,也就是殷紂王已經失掉三分之二的天下民心了。而這個時候的文王,仍然服從,還是盡到臣子事君的那種本分,自始至終盡到臣子之道,終于臣道,沒有失掉事君的道義,這件事情別人不能,只有文王憑他進德脩業可以。文王就像九三這一爻,他能夠終日乾乾的進德脩業,守住君臣這個道義,這就是「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而殷紂王他到那個地位的時候暴虐無道,他可以說是處在上九亢龍的位子。雖然他那個時候還是天子,可是就實際上的事實來講,他已經失掉了九五之位的德,是虛有其位,已經走到上九亢龍的那個地位。 孔夫子在〈繫辭上傳〉裡面講「原始反終」,根據原始反終的意思,知終也可以知始。
三、文王進德修業之時,並不知道未來會擁有天下
這裡要注意,「言幾」一般講很容易把它講成文王知道後來有天下,他言到這幾微的事情,但不能這麼講。如果文王知道後來武王可以伐紂成功,可以有天下,那就變成跟曹操一樣,曹操表面要學堯舜禪讓,篡位由他兒子來篡,他自己不幹,奸雄就這麼來的。所以文王不能這樣解釋,文王自始至終就是盡臣道。〈繫辭下傳〉裡面講「知幾其神乎」,文王他知道的是,殷紂王已經失去民心,但他本身不去伐紂,就是到了武王,他也沒有讓武王將來伐紂的意思。文王只是自己注重進德脩業,叫他的兒子武王也是要進德脩業,將來周家是否有天下,那時還沒想過。就算是將來天下會屬於誰,也是要憑著天下諸侯自然的歸向,從三分之二到全部都歸向於他,不用動干戈,誰具備這種聖人之德,就可以自然的登上天子之位,文王那個時候「知幾」是知這個。所以講古人的注解,自己要小心把它辨別清楚。
四、在上位不驕傲,在下位不憂愁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就三畫卦來講,九三這一爻是居在上位了,但有道之人心裡是謙卑在下,絕不敢對一切人驕傲。
「在下位而不憂」,初九的文言就講「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隱居在世間,心裡沒有憂悶。「不見是」意思是當他隱居在下位的時候,他所抱持的道,人家不以為然、不被人家肯定,但他心裡也沒有憂悶,他知道世間在位的都是小人,所以不會用他,就是要用他,他也不肯出來。「時雖困而心自亨」,時代雖然叫人家感覺很困難,而自己心裡自然是亨通的,就像孔子稱頌《書經》講「疏通知遠」,疏開來而又亨通。時代再怎麼困難,他心裡看得開,一切都能看得開,這叫亨。不但看得開,這時代一切對他來說絲毫不受影響。對一般人來講,這樣的時代叫一切人都憂悶,而他不受憂悶。就像孔子講顏回那樣,「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九三這一爻,自己感受到處在高位上,可是心要處在下位,就是一切的行為,就像初爻那樣的遯世无悶,這是處在亂世裡應該有的脩養,雖然地位從初爻息到三爻了,還是要想到,自己原來是在初爻那個地位,時時刻刻心裡還要像在初爻一樣的處世間待人接物,都是這樣在下位而不憂。在下位就是不辦政治,其他一切事情還是要辦的。做生意也是辦事,一般做生意的商人哪個不想賺錢呢?孔夫子來做生意,他也要賺錢,但是他賺錢的目的、方法,不像一般人跟人家競爭。他來賺錢就像子貢一樣,他看準了,用正當的方法來賺。賺了之後,所得的錢財不是自己享受,是拿出去,有了錢可以救濟天下人、救濟貧窮。所以有道之人在下位辦一切事情,跟一般人不一樣,是大公無私,不是利己而是利他,人家不了解他心理,他仍然不憂。
五、轉危為安的方法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時」就是「知至知終」之時,知道是高位的時候了,是到終極的位子了,成天在那兒是乾乾之心,是朝乾夕惕這個心思,從早晨到傍晚,在什麼時候隨時都要加惕,就是自己要提醒自己,用這個工夫,如此則「雖危无咎矣」。處在九三這個高位,就像爬到山頂上,感覺很危險,存著乾乾之心,隨時警惕自己,這樣可以轉危險變成安全,所以无咎。
〈文言傳〉只有〈乾文言〉、〈坤文言〉,我們把〈乾文言〉、〈坤文言〉研究明白之後,到後邊無論那一卦,遇到類似九三的情形,我們就要記住這些道理。孔子在九三這裡邊告訴我們,你應該怎麼個脩養,怎麼樣轉變,把危機轉變為安全,在這裡講總的原則,解卦的理論以及脩行,也是離不開這裡所講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