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纂疏講記》選輯(43) 【乾卦】君子的好學與寬仁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一、君子要博學
君子「學以聚之」者,學是好學、博學,好學的人什麼他都學。孔子講的:「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求學問一定要博學,學了一門課就行?不可以,我學了很多滿足了,那不夠的。就拿我們研究《周易》來講的話,我們現在研究的是漢儒注解的《集解》,除了漢儒《集解》以外,還有很多。像鄭康成的注解,又是一個方法。漢以後還有宋儒的注解,那多了。不過我們是選最麻煩的、最難了解的注解,我們先研究。把這研究好了,我們看得懂了,其餘看別的,那就沒有問題了,自己可以看得懂了。所以我們研究任何一門學科,不能說我學了這一門,別的我不必再學了,那不行的。聖人講的這個道理,它是圓滿的。古人的注解無論漢儒注解、宋儒注解,只能注解某一方面的,不能把全部意思都能夠注解出來。就算把漢注宋注都看完了,他們只是講實際的學理,應用的都是提得很少,怎麼樣應用那又更廣泛了。用在自己身體上,用在自己解決生死問題上面,用在我們個人與人群之間相處關係上面。用在整個像聖人要治天下、教化天下人,那太多了!那都是把基本注解的學理明白以後,我們自己研究了。在哪裡研究啊?注解的言外之意就要研究了。不研究言外之意,那不能夠有很大的用處。這是說博學于文,學以聚之,博學學得很多,然後聚集起來,自己再研究。
二、君子要審問、明辨
「問以辯之」者,我們說「學問」,學然後有問題自己再研究,當然自己不明瞭的要問人家,除了請問人以外,自己要多看書,多找參考書,這都是問。兑卦的〈象傳〉裡面講:「君子以朋友講習」是也。子思作〈中庸〉的時候,就引用孔子的話,孔子告訴魯哀公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裡沒有把它全部列出來,是說「學以聚之,問以辨之」。
三、人君要「作之君,作之師」
「學以聚之,問以辨之」這是君德。為什麼是君德呢?就像魯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就答復他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人君之德要好學。孔子聖人他沒有位,雖然不在位,他要教人家,他自己也這麼做,以身作則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書經》裡面講,古時候君主:「作之君,作之師」。無論天子、諸侯都是人君,既然做為人君,也要做為人師,這是中國的文化。那個人君不是選舉來的,那怎麼來的呢?上帝派下來。《書經》裡面講上帝,上帝默定下民,他在那裡不說話心裡知道,下民,是下面的人民。人世間怎麼樣治理?他把他的兒子派下來叫天子,天子下來他承受上帝的命令,他受了天命來治理人世間。一是做人君,一是做人師,教化一般人成就聖人。要做人師自己要多學,學問是博學審問,這是人君之德。
四、人君要能寬能仁
寬就是不那麼狹窄的,很寬博。行仁就是教化,所以講「德博而化」。《尚書》裡面虞、夏、商、周四代,記載聖人的言語以及事情叫做「四書」。朱子拿〈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也取名四書,就是根據《尚書》而來。《尚書》中的〈商書〉,指的就是商朝。〈商書〉〈仲虺〉那一篇,仲虺是商家一個大臣,他是成湯的一個宰相,他稱讚成湯說:「克寬克仁」,克當能字講,成湯王能寬能仁。從他這句話裡可知「寬仁」這是君德。乾卦的君德,用在人事方面就是仁君之德。
五、人君要「無伐善,無施勞」
孔子〈文言傳〉寫了上面這些意思之後,下面就講他的根據,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是君德。
九二這一爻有善世之德,對於世間,有種種善的行為、言語,能夠對世間有好處,善世之德有這種德。雖有善世之德但自己不矜伐。認為自己很尊貴是矜,說出自己有什麼功勞是伐。所以顏回講:「無伐善,無施勞」,這是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