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15.子罕篇第三章:孔子的無可無不可第220課

本章重點

一、有時候抉擇比努力重要

    本章可看出孔子的抉擇,有時候抉擇比努力更重要,比如抉擇找到好的老師、好的朋友,比自己苦學更好。細想人生都是抉擇,從選擇朋友、選擇老師、選擇先生、太太、為孩子選擇老師、為孩子選擇朋友等,裡面含藏著多少人生的吉凶禍福、趨吉避凶之道。

 

二、孔子選用純絲的禮帽

    「麻冕,禮也」,麻冕是周朝戴的帽子,古代戴帽子出門是一種禮儀,不管是交朋友、親友聚會或是上朝,戴帽子都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禮的本質在恭敬人。周朝尚黑,以黑為主,所以帽子一定是黑色。

    「今也純」,純就是用純絲製成禮帽,「儉,吾從眾。」絲貴,為何說儉呢?因為麻冕雖然合乎禮,可是它的手工太貴了,依照周禮,織一頂麻冕的布,要兩千四百個縷絲線去織,手工很細很難織,今天用純絲,就不需要這麼細的手工,所以價格也壓低,孔子就順從大家用純絲的帽子,可見孔子沒有厚古薄今,帽子的功用是表達對他人的恭敬,採取儉並沒有違背大意,禮本來就是儉約的,雖然絲的材質貴,但是做出來絲的帽子手工便宜,所以禮有變有不變,變的就是從權、不妨礙大意、不妨礙對人的恭敬。

 

三、孔子在台下就拜,不管國君看得看不到

    「拜下,禮也。」過去表達對國君的禮儀是在台下拜,在台下拜看不到國君,這時候拜是表達對國君的恭敬,「今拜乎上,泰也。」拜乎上是登上台階,升堂以後才拜,可見當時大家沒有把國君看在眼裡,所以禮儀也不講究。「雖違眾,吾從下」,孔子選擇在台下拜,這是維持禮的本質,來表達對君王的恭敬,否則大搖大擺走上台,再來跟國君敬禮,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沒有把國君看在眼裡,禮的本質都沒有了,還談什麼禮。

    孔子是無可無不可,為義適從,戴絲帽不違背義所以從,拜乎上違背義所以不從。當然現今的文化、習俗、禮儀都已經不同,我們也只能抓其精神來表達禮儀、表達恭敬,國家怎麼規定都沒關係,照辦就好,但不要失去行禮的心意,這才是本章究竟的意思。不要小看禮的運作,它能維繫制度、體制,維持人心,沒有禮的運作,它的本質維護不住,最後連形象都維持不住的時候,剩下的就是爾虞我詐、表面敷衍,風俗由此衰敗。

 

子罕篇第三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字詞解釋】

冕:禮帽。

純:絲織品。

泰:驕泰。

 

【白話解釋】

孔子說:用麻織成的禮帽,要用兩千四百縷經線,麻質很粗,必須織得非常細密,頗費工夫,是合乎禮制的。而今用絲來製成禮帽,絲雖然比麻貴,但絲質細,容易織成,手工簡易,雖不是古人所用的材質,但現在都改用絲做的禮帽,我跟從大眾用純絲做的禮帽。古代臣見君主,依禮,在堂下就必須拜,如果君主說不用拜,則升入堂上再拜。而今臣子卻都直接上堂才拜,行為驕慢,誰在堂下即拜,誰就違背眾人的意思。但我還是主張在堂下行拜禮。

用麻織成禮帽改為絲織,不但沒有其他弊端,且便宜許多,所以孔子取其儉。至於堂下拜改為升入堂上再拜,那是當時為人臣驕泰的作風。既是既定的禮節,孔子即依國家禮制,遵從在堂下先拜,再上堂拜的禮制。雖然在堂下拜,看不見君主。但是依禮不論看得見或看不見,都必須拜,這是對國君的禮節。所以一則可以從眾,一則不得不違眾。

 

【章旨】

此章記孔子依禮有從俗有不從俗,從容中道。

 

《論語講要》原文

    麻冕是古時的一種禮帽,用麻製成。在孔子時,一般戴這種禮帽的人已改用純製。純是絲織品,原比麻貴,但績麻作冕,手工必須精細,非常麻煩,用絲來作,手工簡易,因此比麻為儉。麻冕合禮,改用純冕,則合乎儉約,所以孔子從眾用純。

    臣見君主,依禮,在堂下即拜,故云「拜下」,如君主辭拜,則升入堂上拜之。當時臣子都直接上堂才拜,故云「今拜乎上」。王肅注:「時臣驕泰,故於上拜」。大家都上堂才拜,誰在堂下即拜,誰就違背眾人之意。但孔子事君盡禮,雖違眾,仍然拜下。

    麻冕改為純冕,孔子取其儉,未說有其他弊端,至於拜下改為拜上,那是當時為人臣者的驕泰作風,孔子決不同流,所以,一則可以從眾,一則不得不違眾。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