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27.子罕15_孔子對魯國樂壇最大的貢獻第232課

227.子罕篇 第十五章 【經文】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白話解釋】 本章歷史背景是魯哀公十一年冬天,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那時候魯國禮樂已經崩壞,亦即雅不成雅、頌不成頌,孔子便定正音樂,雅頌等詩章也歸於正了,使魯國的音樂與雅頌得以復興,這是孔子對魯國樂壇最大的貢獻。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諸侯國的民謠與樂曲,「雅」是宗周地區的詩詞與樂曲,「頌」是宗廟祭祀之詩詞與樂曲。 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將樂音與樂章修正,雅頌等詩章樂曲也歸於正了。 【章旨】 此章言孔子自衛反魯,而刪詩書、定禮樂,使樂音得其正,雅頌之詩各得其本。 本章重點 一、本章歷史背景 「吾自衛反魯」,孔子在魯定公十四年離開魯國周遊列國,魯哀公十一年的冬天回來,時長約十四年,曾五次進出衛國,這是最後一次從衛國離開。孔子沒有做官,所以有很多時間整理文化典籍跟培養人才,本章是孔子晚年整理詩的寫照。 《史記‧儒林列傳》說,孔子把《詩經》三千篇,刪成三百零五篇,每一篇都譜上歌譜,可以彈奏,來求「韶武雅頌」,韶樂是舜王的音樂,很和平;武王的樂很振奮人心;雅者,正也,能夠導之正,讓人心向善淳厚;頌就是歌功頌德,把人性的德能彰顯出來。 二、孔子為何要整理音樂? 孔子還沒離開魯國的時候,魯國的音樂非常完備,春秋魯襄公二十九年,吳國公子季札到了魯國,請求欣賞周朝的音樂。當演奏到「大雅」詩歌時,季札就讚歎能發揮文王之德。演奏到「頌」詩歌時,季札認為頌的體制非常完備,不會傲慢,委婉當中不會屈就,且五聲和諧、八音均平,五聲指宮、商、角、徵、羽這五種音調,都非常和諧,八音是八種樂器的演奏,都很和平,有節度有次序。演奏鄭國的音樂時,季札覺得音樂很美但是過於煩碎,後面百姓必然不堪負荷,將來國家一定先亡,果然如季札所料。 在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當中,魯國發生了結構的變化,這些大師、樂師,有的跑到齊國、楚國、蔡國、秦國等等,懂音樂的人已經跑掉了。當時周朝衰敗、王官失業,周天子的官失職,雅頌相錯,雅不能成為雅,頌不能成為頌,就是篇章錯亂,乃至於歌譜散失,所以孔子才會論訂樂。 三、孔子導正音樂 孔子周遊列國時,能夠考察典籍文化、跟人才相處、通達各國的風土人情,回到魯國,發覺有些東西該讓它上軌道,「然後樂正」,可見樂本來是不正的,不正包括樂章重複雜亂,再來它的音調當中,參雜了靡靡之音、邪淫不正,孔子一一校訂節奏、音律、詩篇、次序,這太不簡單了。 正樂是因,樂正是果。樂如何達到正?叫做「雅頌各得其所。」意思是次序井然,該搭配的樂曲清清楚楚,演奏的場合釐定清楚,乃至於篇章都經過校訂,雅頌正,《詩經》就能發揮它的價值、功能。 《詩經》的體裁是風雅頌,風是各國的民謠,反映了各國的國情,委婉進諫上位者;雅是政府大小集會正式場合的歌詠,內容與政治興廢的原由相關;頌是讚美先王功德,稟告於神明,在宗廟祭祀中使用,有所謂的周頌、商頌,周頌跟魯頌。為什麼是「雅頌各得其所」,而不是「風雅頌各得其所」呢?因為風講的是各國的民謠,雅講的是如何在各種場合有各種音樂、詩詞,讓秩序不混亂,不會僭越禮制,場合對,篇章正確,此時自然從音樂裡面去導正人心,讓國政上軌道。「各」是詩眼,就是雅歸雅,頌歸頌,如果能發揮功能,國家的政治自然上軌道,不管是在國家的大政上,或是細緻的經營上,都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規模、氣象以及未來。 《論語講要》原文 鄭注與皇疏都說,在魯哀公十一年冬天,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那時魯國的禮樂已經崩壞,孔子便定正音樂,雅頌等詩章也歸於正了。各字是兼說雅頌兩者,意思是說,使得雅是雅,頌是頌,所以說「各得其所」。 這一章經文主要的意義是講正樂。古人注解,有的說是正樂詞,有的說是正樂曲。其實音樂不能只要詞不要曲,也不能只要曲不要詞,因此,解釋孔子正樂,應該是將樂曲與詩章配合起來講,才算完全。 皇侃疏:「孔子去魯後,而魯禮樂崩壞。孔子以魯哀公十一年從衛還魯,而刪詩書,定禮樂,故樂音得正。樂音得正,所以雅頌之詩各得其本所也。雅頌是詩義之美者。美者既正,則餘者正,亦可知也。」



    0:00
    0:00